• 台湾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台湾人认识简体汉字吗?他们是怎样学来的?)

    1.台湾人认识简体汉字吗?他们是怎样学来的?

    1、台湾老的文化人都认识简体字。

    过去,台湾像大陆一样流行简体字。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实行简化字方案后,台湾当局才不许公共场合出现简体字,以表示不承认共党政府。

    但是,老人手写字依然有用简体字。我曾在回答关于“煎体字”问体中附一张照片,是1958年蒋介石写给郝伯村的信,信中就有几十个与我们完全一样的简体字。

    2、书法爱好者认识简体字。简体字大量是行书、草书规范化。

    经常看古人书帖自然会认识简体字。 3、经常与大陆往来的人会认识简体字。

    要说台湾与大陆往来密切,哪里也比不上厦门。厦门一切公共场合,包括与台湾的经济、学术交流,都是规范字,台商工厂中也如是。

    看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4、这几年,台湾从大陆购买上百万册简体版图书,说明有很多人认识;原来不认识的,看这些书自然也就认识了。

    2.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各位大哥大姐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

    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

    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

    文言文,台湾,学习,学生

    3.我的文言文不好,谁能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学好文言文?文章基本看得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

    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إ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إ 掌握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 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

    4.如何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

    据讯,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前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而台湾教育部长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

    这则消息引起笔者的深思。无疑,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不能不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5.怎样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学习好文言文首要任务是多读书,遍观典籍,熟阅经史。

    2、准备笔记本,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务必随时札记。

    3、攫取古代文章中经典的语句背诵【不必通篇背诵】,在自己的文章中先旁征博引,逐渐融会贯通。

    学好文言文之前,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由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文学两极而行;五四运动后,愈演愈烈;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分即在于此。学习好文言文鄙人归纳了一些平时的感受,冀望有用。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于前者晦涩难懂、佶屈聱牙,后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致力于学好文言文即不能将眼界局限于语文书本中所编排的文章。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台湾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