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彩文言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
1.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1)入山之大穴 :的 (2)与众共之:指代衣服……之属 (3)杨谢而从之:指代穴中人 2、( 穴中人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 杨氏 )与老人同出。 3、答应了。
从“杨谢而从之。”可看出 4、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如此一来,这个地方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本题参考自某校试卷参考答案)《陋室铭》提示:第1题可以结合语境大致推断。
第2题的译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句式特点,如(1)句中的“斯”、“是”、“惟”、“馨”等词,(2)句是一个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按正常语序翻译。第3题填写句子,填写(1)题,要紧扣作者的意在写“陋室”不陋之意,为什么不陋?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找出了主旨句子。
(2)题要紧扣“意思相近”去找原句,题干句子中的“水”与“龙”等字有很明显的提示作用。第4题实际上要求理解短文的行文思路。
第5题的选择,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逐项审读,比较容易发现错误选项。 「参考答案」 1。
(1)出名。(2)指奏乐的声音。
(3)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4)弹(琴)。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
开头四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再说“陋室”,写出陋室的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最后,举古贤之室以证“陋室”不陋,还用孔子的话作结,以圣人之言来抒己之志趣和抱负。 5。
2.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帮忙把下面这篇文言文翻译一下上大会群臣,问:
这段话是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是讲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为太子刘庄选择太傅的事情。
翻译:皇上大会群臣,问:“谁可以做太子的老师?”大臣们猜测皇上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执金吾是东汉的官名,原鹿侯是爵位,阴识是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哥哥,也是太子刘庄的舅舅)博士张佚(博士是汉朝的官名,直翻,怎么楼上有人翻成大学士呢,大学士明朝才有的啊)严肃地说:“现在皇上立太子,为了阴家呢,还是为了天下呢?如果为了阴家,那么阴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为了全天下,那么本应该用天下有才能的人!”皇上称赞,说:“想设立老师,是为了辅导太子:现在博士指正我都很容易,何况是太子呢?马上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另一个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赏赐给他们辎车和四匹马拉的车。
(辎车是汉朝一种很大很重的车,赐乘马古汉语里就指皇帝赐给臣子四匹马拉的车,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种荣耀。古代车马不分,“乘马”和“乘车”古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乘车的意思,见王力先生《我国古代的车马》,一车四马为乘,古代公卿贵族的车用的马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超过就是逾制,是很严重的罪。
只有天子出行可以用四匹马拉车,而皇帝将四匹马的车赐给臣子是非常大的一种荣耀,一般只有立了大功才会被“赐乘马”)。
3.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一则。
意思是: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释义: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狼三则》第一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 《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4.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对“元”的解释,意思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天道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对“亨”的解释,意思是,由于乾元之气的发动,得到阴气的配合,云化为雨润降于下,万物受其滋育,茁壮成长为各种品类,畅达亨通。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指日,象征天道的运行。
“六位”指一卦六爻所表示的六个时位。乾卦六爻,初爻为始,上爻为终,六个时位就是六个特定的时空环境。
全句是说,天道的运行适应六个不同的时空环境,遵循由始到终的发展程序,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初爻为潜,二爻为见,三爻为惕,四爻为跃,五爻为飞,上爻为亢,好比驾御着六条巨龙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是对“利贞”的解释。“乾道”即天道,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万物由此而具有各自的禀赋,成就各自的品性,呈现一幅仪态万方、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这幅图景并不是混乱无序、矛盾冲突的,而是通过万物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最高的和谐,称之为“太和”。
天道的变化长久保持“太和”状态,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这就是“利贞”了。“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生字。
《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区为分四个层次历然的阶段,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与四时相配,元为春生,亨为夏长,利为秋收,贞为冬藏。这个动态的过程发展到贞的阶段并未终结,而是贞下起元,冬去春来,开始又一轮的循环,因而生生不息,变化日新,永葆蓬勃的生机。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两句是指把天道运行的规律应用于人事所创造的业绩。
“首出庶物”是就物质生产的管理而言的,“万国咸宁”是就社会政治的管理而言的。《周易》认为,天地无心而成化,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无思虑,无目的,尽管通过自然的运行“保合太和”,却不会有什么自觉的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必须设定一个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自觉地经营谋划,合理安排。
天地无心,人类有心,天地无为,人类有为,这是宇宙的自然史与人类的文明史的根本区别所在。管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天能生物而不能辨物,地能载人而不能治人,天与人各有不同的分职。
管理之所以可以,是因为人类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顺应自然界的和谐规律来参赞天地之化育,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物资生产方面可以“首出庶物”,促进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在社会政治方面可以“万国咸宁”,促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