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蛟龙文言文(涉深水者观蛟龙文言文翻译)
1.涉深水者观蛟龙 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人目不见青黄日“盲”,耳不闻宫商日“聋”,鼻不知香愁日“痈”。
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由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译文: 人的眼睛看不见各种颜色叫“盲”,耳朵听不到各种声音叫“聋”,鼻子嗅不出香臭叫“痈”。鼻痈、耳聋和目盲的人,称不上完美的人。
人不广泛地学习,不了解古今历史,看不清各种不同的事物,不知道对的与错的,这好比眼睛瞎,耳朵聋,鼻子不知香臭的人。 …在浅水里走的人只能见到虾,那些走到较深处的人便能看到鱼和甲鱼,那些走到极深处的人才能看到蛟和龙。
2.或说处杀蛟的古文名是什么
《晋书·周处传》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3.求有关我国古代蛟龙的传说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
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
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
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
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
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
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
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
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4.译文《次非杀蛟》
楚国有位勇士叫次非。
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
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5.《李冰斗蛟》文言文翻译
翻译:秦昭王出兵攻下了蜀地,让李冰做太守。
当地的江水里有个神仙,每年要娶两个年轻女孩为妻。主持祭典的人说:出一大笔钱来聘请应征者。
李冰说:“不用,我自己有女儿。”到了祭典的时候把女儿打扮一下,投入江水中。
李冰径自走上神的座位,举起酒杯说到:“江君大神,您得到了我的女儿,我应当见您一面,互相敬杯酒水。”李冰先一饮而尽,而(江君的)另一杯一点也没有喝。
李冰严厉的说:“江君你太轻视我了!我应当讨伐你!”于是拔出剑,一下子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出现两头青色的牛在岸边相斗。
又过了一会儿,李冰返回来向其他官吏下属求助,说:“南面那头腰间白色的是我变的。”说完返回去继续打斗。
主簿(帮助李冰)刺杀了北面的那头牛。江神于是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祸患发生。
扩展资料:出处《李冰斗蛟》出自《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风俗通》。《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
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后世影响后来,人们在江边为李冰修了庙,庙前还造了一条石牛,虽在江边,地势很低,可是每年当秋雨连绵,江水暴涨时,都淹不着庙周边住的几千户人家,大水还没等到庙边儿上,刚到石牛跟前就自行退下去了。有人说,蜀地有斗牛的习惯,就是为了纪念李冰流传下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冰斗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