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dingyu语(文言文语气词的翻译)
1.文言文语气词的翻译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古文中的倒装句是什么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之类的
宾语前置:句读(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文言文中 怎么看这个词是做定语 状语 中心语呢
语文教师讲解文言文时候经常涉及语法 其实在文言文的理解翻译中 语法要求不是很高。我一般跟学生
1、记住一个简单的公式“N+V+N”(N就是名词性,V就是动词性)转译一下就是所谓的主谓宾。
例。李牧连却之 李牧(N名词)却(V动词)之(N代词)这个简单
2、(定语)+N+(状语)+V+(定语)+N
例。(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是N主语,食是V谓语,埃土是N宾语 自然容易看出 在这里的“上”位于V谓语之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平时文言文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基本可以区分出来。象
A.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六国论》(族,名词活用作动词)
B.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2001年春季)(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C.蚓无爪牙之利(蚓是N主语,无是比动词作谓语,爪牙就是宾语,自然容易看出形容词“利”应是本在宾语之前的定语。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
才力有限不一一举例,希望对你有用
4.文言文倒装
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
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如: 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
例如: 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
例 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
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 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
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0.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2.马 之 千里 者,-食或尽粟-石。
(《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4.屠惧,投以骨。
(《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
"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 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
例: 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
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 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
例如: 18.姜民 何 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