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望的用法(望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望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动〉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
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2.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豕望视而交睫腥。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庄子·天运》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扁鹊望 桓侯。
——《韩非子·喻老》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风烟望五津。
——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
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
注:“五岳四镇四渎。”犹三望。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6. 希望,期望 [expect;hope]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非汉所望。
——《汉书·李广苏建传》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8.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
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9.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10. 看望 [visit]望其言是实。
——清· 林觉民《与妻书》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12. 通“方”。比较 [compare]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
——《礼记·表记》13. 怨恨,责怪 [grudge]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时人望之。
——《后汉书·贾彪传》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
——《汉书·汲黯传》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15. 接近 [approach]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名〉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2. 名望 [prestige]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4. 希望;盼望 [hope]以绝秦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甚失孤望。——《资治通鉴》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三月之望。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7. 边际 [bound]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8. 仪容 [looks]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
——《北史》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10. 窗口 [window][画轮车]左右开四望。
——《晋书》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
——《新唐书》〈介〉1. [口]∶向,对着 [towards;to]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2. 又如:望前走。
2.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
3.古代文言文之 焉 等常见字的用法及语法等常识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