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驴文言文出题(《黔之驴》古文的问题)

    1.《黔之驴》古文的问题

    问题:1.老虎是怎样逐渐认识驴并最终吃掉驴的?(主要考察对全文的理解。(惧驴-识驴-吃驴)

    2.解释下列括号中的词语

    1)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蔽:隐藏,躲藏;窥:观察)

    2)虎大骇,远(遁) (逃,逃走)

    3)又(近)出前后 (近:靠近)

    其他:通假字: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

    一词多译:然:1.庞然大物也(表示事物的状况,译为“……的样子”

    2.然往来视之(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但是”)

    之:1.视之(代词:驴)

    2.蹄之(代词:虎)

    3.计之(代词:这情况)

    以:1.载以入(连词,相当于“而”)

    2.以为神(介词,把)

    词类活用:1.益狎(狎,形容词动用,原:亲近而不庄重;现:戏弄)

    2.蹄之(蹄,名词动用。意为:用蹄子踢)

    3.船载以入(船:名词做状语,意为:用船(做)……)

    省略句:放之山下(“放之”后省略介词“于”。把它放在山下)

    觉无异能者(动词谓语“觉”后省略宾语“之”(指驴))

    倒装句:莫相知(否定句宾语前置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判断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也”表判断)

    恩 ,凭我的实习水平能记住的 也就这么多了。一定要再找资料核对一遍。

    原文可能由于版本原因有所出入,还请见谅。

    黔之驴的文言文翻译,黔之驴文言文阅读,黔之驴文言文寓意

    2.谁有有关《黔之驴》的比较阅读题?

    《黔之驴》《狼子野心》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14-17题(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纪昀《狼子野心》)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⑴以为神()⑵技止此耳()⑶再就枕,将寐 ()⑷乃杀而取其革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⑵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6.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3分)17.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3分)参考答案:文言汉语网整理14.(4分)⑴把……当作⑵同“只”,仅仅⑶睡觉⑷代词,指狼15.(4分)⑴略⑵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16.(3分))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

    (答到两点即可)17.(3分)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出处文言文阅读:《黔之驴》《当止不止》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2题。

    (12分)【甲】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当止不止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

    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2分)(1)稍出近之()(2)益习其声()(3)技止此耳()(4)遂蛇行而入()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11.用原文词句填空。

    (3分)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A”,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B”;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最后用“D”的做法战胜了老虎。12.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3分)参考答案:文言汉语网整理8.(2分)(1)靠近,接近(2)熟悉,习惯(3)同“只”,仅(4)像蛇一样9.(2分)B10.(2分)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11.(3分)A.庞然大物(0.5分) B.技止此耳(1分) C.窘迫(0.5分) 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1分)12.(3分)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意近即可,两个要点各1.5分)出处文言文阅读:《黔之驴》《蜘蛛杀蛇》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12分)【甲】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

    文言文,出题

    3.黔之驴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①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3)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扑咬它。

    (4)驴忍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虎

    2.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3.蔽、窥、稍

    4.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5.A.渐渐B.更加 C.却 D.就

    6.D

    7.虎 驴 行动 心内活动

    8.①害怕 ②转折连词、然而、可是 ③副词,于是 ④形容词作动词,吃光。

    9.《黔之驴》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苏询 苏轼 苏辙

    4.黔之驴练习题

    《黔之驴》习题(后有答案 )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 无驴( ) 好 事者( ) 庞 然大物( ) 远 遁( ) 窥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㘎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7.老虎的心理描写。 答: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计之曰:“技止此耳!”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8.驴。

    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编辑本段]课后习题 1..黔驴技穷 2. 黔驴之技 3. 庞然大物 【1】别看这人是一个“庞然大物”,但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驴之技,免对这一窘状他必定已是黔驴技穷。

    【2】老虎能吃掉驴子这个“庞然大物”,可见它的聪明以及驴子的黔驴技穷,在现实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驴子一样,只有黔驴之技。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东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参加王叔文为首的进步集团,推行了一系列激进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颓局。

    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长期的谪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统治集团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腐朽与丑恶,并形诸笔端,本文及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写的。

    从创作上看,他是在散文、诗歌等多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文学家。尤其是杂文和游记,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为一种稳固而成熟的文学样式,令人瞩目。

    学习本文,阅读全文,弄清其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驴刚被运到黔地后,老虎最初见到它时那种恐惧、谨慎的心理和表现。 第二部分(第②段):写虎逐步试探、了解驴并最后把它吃掉的经过。

    思考: 1、分析说明文章开始特别交代“黔无驴”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意义? 通篇故事写虎、驴相斗。作者所选写的这两个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凶猛;驴庞大而无能,照理一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无法形成了。

    而文章开始,先给了一个限定——“黔无驴”,这就使读者明确地看到,故事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虎猛,然而一时并不了解驴的虚实;驴无能,然而暂时还能依仗着外表的庞大来唬人。

    老虎是一步步地了解对方;驴是一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终引出了故事的结局,从而表现出既定的主题。所以,不难理解,开头的这三个字,是全篇的铺垫与总起,是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笔。

    2、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生。

    5.《黔之驴》的阅读题,附答案(急求

    《黔之驴》习题

    后有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 无驴( ) 好 事者( ) 庞 然大物( ) 远 遁( )

    窥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骇( ) 益习其声( ) 驴不胜怒( ) 计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 、等省的部分地区。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训练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㘎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7.老虎的心理描写。

    答: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计之曰:“技止此耳!”

    8.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自主积累:一、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样子 小心谨慎 另外 害怕 渐渐 忍受 考虑 本领 三、1.《柳河东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贵州 2.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能力训练: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8.驴。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6.黔之驴阅读答案

    全文翻译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老虎)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有一天,驴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一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禁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兴,盘算这件事。心想:“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了。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这是翻译 需要把题目给我

    7.阅读《黔之驴》,回答小题(13分)至则无可用,放之山

    【答案】【小题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小题2】AB【小题3】心理:想要吃驴子又怕驴子有特殊的本领,想探驴子的底。

    (1分)性格:反映老虎生性胆大,(想了解驴的底细)又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1分)【小题4】言之有理即可。

    答题要点:不怕学习中的困难(1),尝试寻找方法解决。(1分)语言流畅,表意明确。

    【小题5】(1)你要去哪里?(要点:安:哪里;之:到……去。各一分)(2)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方去。

    (恶:厌恶;以故:所以。各一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对课文的学习可知,“驴的来历”是“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作答时注意“黔”字的字形,不可把右边写作“令”。

    【小题2】A均为介词,“把”。 B均为代词。

    C的样子﹨但。D慢慢地﹨更加。

    E因此﹨于是。【小题3】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揣摩事物的心理和性格。

    本句指老虎见驴也只是会大叫,于是越来越靠近它,对驴轻侮戏弄。根据前文的情节可知,此时的老虎,是在有意试探,看驴到底还有什么本领。

    表现了老虎大胆而狡猾的性格。【小题4】“借助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作答的关键,首先我们要选择角度,如从老虎的角度可写“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己知彼,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从驴子的角度,可写: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小题5】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安”“之”“恶”“以故”等。安,疑问词,哪里;之,动词,到……去。

    恶:厌恶。以故,关联词语,所以。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有字、词、句的识记与积累。 理解类题目,务必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不可无中生有。

    课外文言语句的理解,要凭借自己的文言文积累,也可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断。

    黔之驴文言文出题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