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要词语大全(文言词语汇总)
1.文言词语汇总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
2.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
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
3.求这些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论语6则:
悦:高兴 时:时常 习:温习 知:了解 故:旧的知识 知:理解 思:思考 罔:迷惑不解 殆:危险
何以:凭什么 谓:称作 敏:聪明 耻:以。为耻 下:低下 是以:因此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导
倦:厌倦 必:一定 择:选择 善:长处
论语十则:
为:替 谋:谋划 忠:诚心诚意 交:交往 信:诚实 习:温习 传:传授的知识 贤:品德优秀的人
一言:一个字 行:遵守 任重:责任重大 道远:路途遥远 贱:地位卑微 去:抛弃 者:。的时候
咏:歌唱 喟然:感叹的样子 与:赞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
修:身高 朝:早晨 服:穿戴 窥:察看 谓:对。说 孰与:与。比谁更。 甚:更 美:以。为美 私:偏爱
莫:没有谁 诚:的确 方:方圆 谤讥:指责 闻:使。闻 间:偶尔 期年:满一年
伤仲永:
奇:以。为奇 宾客:把。做为宾客 或:有的人 丐:请求 利:认为。有利 异:对。感到惊异 闻:名声
求:索要 就:完成 伤:为。感到惋惜 稍稍:纷纷 先父:亡父 泯:消失 然:。的样子
4.文言文重要字词
1.要(yāo):通“邀”,邀请。
(通假字)2.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4.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5.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6.规: 计划,打算。
(词类活用)7.交通,交错相通互 相 通达。(“交通”一说 互相交错。)
(古今异义)8.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9.妻子:指妻子、儿女。
男士的配偶。(古今异义)10.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古今异义)。
5.课外文言文涉及的重点字词解释列出不少于30个!!急!急!!!
词类活用: 1. 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 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吾谁与归 归依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临溪而渔 在……旁边
6.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那些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
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
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
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
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
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
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
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
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
7.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8.初一初二的一些重要的字词 文言文
我也读初二,呵呵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i)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有古诗要背熟!
9.初一到初三的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整理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3、敌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度以失期)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恶:1、怎么(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发1、行动、发动 2、发射(万箭齐发)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凡:1、总共(凡三往)方:1、见方(方七百里) 2、方向(北方有侮臣者) 3、当……时候(方其远出海门) 4、将要(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分: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fǒu 2、恶、坏(陟罚臧否)pǐ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等)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富:1富有、充足,多(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成语:年富力强)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互相(更相庆) 3、再、又(更上一层楼) 4、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苟1、如果(苟富贵,无相忘)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