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弘微南史文言文(宋代《谢弘微传》原文是什么?不要翻译)

    1.宋代《谢弘微传》原文是什么?不要翻译

    《谢弘微传》原文是: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谢弘微文言文翻译,谢弘微文言文阅读,谢弘微文言文阅读答案

    2.请翻译谢庄的《月赋》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

    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

    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

    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如果天气晴朗地表,云敛天际,洞庭湖开始波,树叶微脱。 菊花散发芬芳在山顶,雁流悲哀于江急流;升清质的悠悠,澄辉的草木茂盛投降。

    列宿掩多彩,长河顿失光彩;温柔地雪凝结,圆灵镜子;连续观察霜白色,周除冰净。然后您讨厌早晨欢,夜晚宴乐;收妙舞,乘清县;离开烛房,即月殿;香酒登,琴推荐。

    至于凉夜从凄凉,风竹成韵,至亲没有从,只是我递进。 聆听着禽傍晚听到,行听朔管的秋季引。

    于是弦桐练响,音容挑选和。徘徊在房露,惆怅阳阿,林虚籁声,沉沦池消失波。

    我是什么托情曲折?诉皓月而长歌。歌说:美人迈啊音讯网,隔着千里共明月啊;在风叹息啊哪里歇?川路长啊,不可越。

    歌响还没有结束,我量到结束;满堂变色,回徘徊像失去。 又称唱道:月既没啊露想干,每年正在凋谢没有与回归;佳期可以回去,微霜湿人衣。

    谢弘微南,史文

    3.求:文言文《南史》翻译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篇 《南史·范缜传》译文 范缜传 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无耻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

    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

    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

    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

    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

    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

    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 译文: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

    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

    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

    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在齐朝作官,担任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北魏和亲,选拔有才学的士人作外交使节,范缜和他的堂弟范云、萧琛、琅邪郡颜幼明、河东郡裴昭明相继奉命出使,都扬名于邻国。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预选在其中。曾经陪从子良,子良精通并信奉佛教,而范缜则大力宣称无佛。

    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哪儿来的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这样的人,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这样的人。

    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子良不能说服他,然而对他很不赞同。范缜回去后推论他的道理,著成《神灭论》。

    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形是神的物质实体,神是形的作用表现。

    那么形是指它的物质实体,神是指它的作用表现,只是角度不同,形和神,不能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神对于实体,好比锋刃与刀的关系,形对于作用,好比刀与锋刃的关系。

    说锋刃并不是指刀,说刀也并不是指锋刃,然而舍弃锋刃便没有了刀,舍去刀也就没有了锋刃。没有听说过刀没有了锋刃还存在,那么怎么能使形亡失了而神仍存在呢!”此论一出,朝廷内和社会上都一片哗然。

    萧子良召集僧众和他辩论,却不能使他屈从。 太原王琰写文章讽刺他说:“可悲啊!范先生,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

    想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说:“可叹啊!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

    他的惊人之语都如同此类。萧子良叫王融对他说:“神灭之论不合道理,而先生仍要坚持它,恐怕会损伤名声教化。

    凭着先生的高才,何愁不能作到中书郎?却非要不合常理这样说,应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大笑道:“假使范缜要卖论求官,早已作到尚书令和宰相了,岂止是中书郎啊。”

    后来作宜都太守。当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范缜下令让断了香火不准祭祀。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住在南州。梁武帝来到这里,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粱武帝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到他很高兴。

    等到平定了建康城,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郡内任上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而已,不贪余财。

    4.宋史谢晦传的原文和翻译

    谢晦,字宣明,是陈郡阳夏人。

    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

    兄长谢绚,是高祖镇军长史,早年死亡。谢晦最初是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

    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有能力进入我府上代替?」刘穆之举荐谢晦,随即谢晦被任命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囚犯,其旦刑狱参军有疾病,命令谢晦代替他,在车中写下书信,催促上任。

    相府中事多,案件繁重堆积,谢晦及时过问判罚处理,不曾有冤假错案。高祖感到很奇怪,立即命令刑狱杀死犯人,把谢晦调到豫州管辖中从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让谢晦分判扬、豫民户百姓,以平允见称。升为太尉,休整军队征战。

    那时徐逵战败被杀,高祖发怒,准备亲自被上铠甲登岸,将领们劝谏,高祖不听,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持住高祖,高祖说:「我会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谢晦,但不可以没有您,我死了又有什么呢!」恰逢胡籓已经登岸,叛党退兵逃走,这才作罢。

    谢晦美丽风姿飒爽,善于言笑,眉目分明,头发黑如点漆。广泛涉猎文义,朗赡多变通,高祖特别赏识,其他幕僚都比不上他。

    从征关、洛,国内外要任都委任于他。刘穆之派遣使者陈述国事,谢晦往往有不同意见,穆之生气说:「您还有还的时侯吗?」高祖欲想让他做从事中郎,因此访问穆之征求意见,穆之坚执不同意。

    直到穆之去世,也没调动。穆之逝世时,高祖哭得很悲恸。

    谢晦当时正直,很高兴,径自进入阁内参与审问穆之死因。其日教出,调谢晦做中郎。

    ……。

    5.文言文 {南史 卷二十列传第十} 求翻译 谢谢各位

    (原文)弘微年十岁,继从叔峻,名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义熙初,袭爵建昌县侯。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数千卷书,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一不关预。混闻而惊叹.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混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混仍世宰相,一门两封,田业十馀处,僮役千人,唯有二女,年并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宋武受命,晋陵公主降封东乡君。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东乡君叹曰:「仆射生平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为不亡矣。」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伯叔二母,归宗两姑,晨夕瞻奉,尽其诚敬。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

    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

    文帝初,镇江陵,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蔬素逾时。

    太祖即位,迁尚书吏部郎,参机密。寻转右卫将军,诸故吏臣佐,并委弘微选拟。

    (译文)谢弘微年十岁,过继给堂叔(也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名讳犯所过继叔家族之内的忌讳排名,所以改为叔家的字来排行。

    童年时代思维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继父叔父谢混在当时也是知名人士,发现他不同寻常,对他说:“这孩子城府很深,思维一向机敏,正在成为好人才,有你这样的儿子足够了。”

    义熙初年,谢弘微继承爵位为建昌县侯。谢弘微在家奉行朴素节俭,而所继承的财务颇多,但他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和县官吏数人,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

    钱财俸禄,一概不干预。谢混听说以后十分惊叹。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改嫁给琅琊人王练。公主虽然执意不去,而诏令她要与谢家离绝。

    公主把谢家的事委的谢弘微。谢混祖上历代宰相,一门两封,耕地业十多处,僮仆差役千人,只有两个女儿,每年都有好进奉。

    谢弘微经营产业,办事好像执行公务,一个钱币布帛出入,都有文件记录在薄。宋武帝做了皇帝,晋陵公主降封为东乡君。

    因为谢混是在前代皇帝时犯的罪,东乡君节义可嘉,允许她归返谢家。从谢混死九年期间,家中房屋整齐,仓库充盈,守门的人和平日无异。

    田地比过去又开垦很多。东乡君叹息说:“丈夫平生看重这个孩子,可以说没有看错人,这光景就像丈夫没有死一样。

    谢弘微性格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办事情与亲近的同党,恭敬异常。伯叔父母,归宗两姑,朝夕瞻仰奉侍,尽诚心敬。

    内外有人传话通秉,谢弘微总是衣冠端正。婢仆之前,不随便言笑。

    因此在府内尊卑大小,尊敬的象神一样。文帝初年,镇江丘陵,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时以孝闻名。

    服丧期满,所食蔬菜素食一直延续,不吃鱼肉。太祖即位,谢弘微迁任尚书吏部郎,参与机密。

    不久转任右卫将军,在过去的属吏臣佐,并将谢弘微选为楷模。

    6.宋书列传二十七谢灵运 全文翻译

    【谢灵运传译文】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

    祖父谢玄,是晋代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王奂,从小便不聪明,当过秘书郎,很早就死了。

    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王奂,谢王奂怎么能生灵运呢!” 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写的文章非常漂亮,江南几乎没人赶得上,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

    援引先例,谢灵运被朝廷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谢灵运没有到任,但他却接受了琅王牙王的大司马行参军的官职。谢灵运性情奢侈喜爱豪华,他车子的装璜鲜艳而美丽,他的衣着玩的用的东西,无不改变以往的旧样式,世人都学他的样子跟着变,人们都叫他谢康乐。

    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用他当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又让他当卫军从事中郎。

    刘毅被杀后,高祖刘裕用他当太尉参军。回到京城后做秘书郎,又因事而被罢免。

    武帝刘裕因事征讨后秦姚氏,骠骑将军刘道怜留守都城,谢灵运被用为谘议参军。再转调当中书侍郎,又当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

    谢灵运奉命出使彭城,慰劳世祖刘骏,写了《撰征赋》。 回来仍然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帅,因为擅自处死门生,被免除官职。

    宋武帝刘裕做皇帝,谢灵运的公爵被降为侯爵,享受五百户的税收待遇,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帅。谢灵运天性偏激,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

    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现在既然不被赏识,经常愤愤不平。

    庐陵王刘义真幼时便喜好文学,和谢灵运有很好的关系。少帝当皇帝时,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谢灵运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

    司徒徐羡之等人很怕他,让他出外当永嘉太守。永嘉郡有很多名山秀水,他一贯喜欢游山玩水,因为他是被排挤出来的,于是便任情地遨游,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一个县,每次出游,动不动便上十天,老百姓的诉讼,他一概不管。

    谢灵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吟诗作赋,表达他的感受和心意。在郡上任职只一年,便称有病离职。

    他的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写信劝阻他。谢灵运根本不听。

    谢灵运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伯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郡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瞰环环的秀水,后背巍巍的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

    他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以此为乐,常有在这里安度余年的打算。他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竞相抄写,一夜之间,官吏百姓便知晓熟悉了。

    远近四方的人非常仰慕他,他的名声震动京城。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谢灵运被调为秘书监,两次被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

    文帝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应召就任。文帝叫他整理秘书省的图书,补增遗漏的地方,又因为有晋一代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所以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写出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

    不久又升任侍中,每天早晚被召见,很得文帝的宠爱。谢灵运的文章书法都独步当时,他每次作文,都亲笔抄录,文帝称他的文章和墨迹为二宝。

    既然自己是名人,谢灵运觉得自己应该参与朝政,开始被召见时,便这样自许,但召见之后,文帝只把他当成一个文人而已。他每次和文帝在一起喝酒时,文帝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待,谢灵运心中不满,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摆弄香草而已,他驱使为国家服劳役的人,简直无休无止。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不回来,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

    文帝不想伤害大臣,暗示他主动辞官。谢灵运于是上表陈述自己有病,文帝让他休假回到东方。

    他临行之前,又上了一道奏疏劝文帝北伐。文章说: 从中原沦陷以来,一百多年,百姓沦落敌人之手,已被异族统治,先帝聪明神圣,怜悯中原人民苦难,希望荡平河北,统一中国,让中原拨乱反正,遗民重归中华。

    但时运有变,大业未成,理想还未实现,先帝便抱恨而逝。况且先帝下葬不久,敌人便来侵略,有志忠义之人,谁不想激奋而起,为国报仇?但少帝时的执政大臣,才能平庸,只在朝廷制造混乱,哪里顾得上先帝的嘱托。

    于是边城陷入敌手,无人愿意赴援,忠贞为国之士被敌俘虏,黄河流域的大好河山,终于落入敌手,这些沦陷的疆土,都是先帝时开辟的,沦陷敌人之后,国家的这个耻辱应该被洗刷,现在应该准备做这个工作。况且敌占区的人民,穷困悲苦,敌人赋敛无度,没有止境,人民如果不按时交税,便被屠杀。

    要是他一身不能保命,则全家被株连,满门遭殃,乡亲也会不幸。这些确实是叫善良的人们痛心不已愤慨之极的。

    人们都说西边敌人舍本逐末,出兵陇外,东边的敌人北进,我军可以趁机掩袭,待西边的敌人返回后,我军得以据有关中,包围咸阳,敌人回来的路便已截断,纵然想派兵支援,只能远袭大城附近的我军,以便内外相应。但是此时我军有深山险关作为护卫,根本已固,即使敌人想增援,只不过。

    谢弘微南史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