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周书杨荐传(杨荐文言文全文翻译)
1.杨荐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杨选,字以公。
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
擢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俺答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超拜选右佥都御史代之。
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其围。忧归,再起,仍故职。
四十年擢总督蓟辽副都御史。条上封疆极弊十五事,多从其请,以居庸岔道却敌功,进兵部右侍郎。
明年五月,古北口守将遣哨卒出塞,朵颜卫掠其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赏,副总兵胡镇执之。
并缚其党十余人。通汉子惧,拥所执哨卒至墙下,请易其父。
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
自是诸子迭为质,半岁而代。选驰疏以闻,自诩方略。
选及巡抚徐绅等俱受赏。翻译:杨选,字以公,章丘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
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捕,越级升杨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大同之围。
因父丧回家,再次被起用,仍然任原职。四十年(1561)提升他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
他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听从他的请求。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进官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古北口守将派遣哨兵出塞,朵颜卫抓住其中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要赏赐,副总兵胡镇将他捉住,并将他的同党十多人捆缚起来。
通汉的儿子恐惧,带被抓住的哨兵到墙下,请求交换他的父亲。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他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还他的父亲。
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半年换一次。杨选急驰上疏报告皇帝知道,并自夸有方略。
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受到赏赐。
2.《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 受之词。
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 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 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宫之奇谏假道,原文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27)。
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 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
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
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
’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
’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
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
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
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
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陈必祥)【注 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
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
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
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
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
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
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
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
将,意同。
4.唇亡齿寒的译文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
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
’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
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
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
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5.文言文解读周书杨敷传
《周书·杨敷传》原文、试题、答案及参考译文【原文】杨敷,字文衍,华山公宽之兄子也。
敷少有志操,重然诺。每览书传,见忠烈事,常慨然景慕之。
魏建义初,袭祖钧爵临贞县伯,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
大统元年,拜奉车都尉。历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
魏恭帝二年,迁延尉少卿。所断之狱,号称平允。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侯,增邑并前八百户。使北豫州迎司马消难,还,授使持节、蒙州诸军事、蒙州刺史。
先是蛮左等多受齐假署,数为乱逆。敷推诚布信,随方慰抚,蛮左等感之,相率归附。
敷乃送其首四十余人赴阙,请因齐所假而授之。诸蛮等愈更感悦,州境获宁。
特降玺书劳问,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中,征为司水中大夫。
夷夏吏民,及荆州总管长孙俭并表请留之。时议欲东讨,将委敷以舟舰转输之事,故弗许焉。
天和中陈公纯镇陕州,以敷为总管长史。五年,转司木中大夫、军器副监。
敷明习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累获优赏。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六年,出为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进爵为公,增邑一千五百户。齐将段孝先率众五万来寇,梯冲地道,昼夜攻城。
敷亲当矢石,随事捍御,拒守累旬。孝先攻之愈急。
时城中兵不满二千,战死者已十四五,粮储又尽,公私穷蹙。敷知必陷没,乃召其众谓之曰:“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
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守死穷城,非丈夫也。
今胜兵之士,犹数百人,欲突围出战,死生一决。傥或得免,犹冀生还。
受罪阙庭,孰与死于寇乎!吾计决矣,于诸君意何如?”众成涕泣从命。敷乃率见兵夜出,击杀齐军数十人。
齐军众稍却。俄而孝先率诸军尽锐围之,敷殊死战,矢尽,为孝先所擒。
齐人方欲任用之,敷不为之屈,遂以忧愤卒于邺。(节选自《周书•杨敷传》)【试题】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断之狱 狱:罪过B.故弗许焉 许:答应C.齐将段孝先率众五万来寇 寇:侵犯D.齐军众稍却 却:退却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B.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C.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D.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敷在魏建义初年,因袭祖父杨钧的爵位,食邑四百户,大统元年担任奉车都尉。
历任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后又升廷尉少卿。B.杨敷在被授予使持节、蒙州刺史等官职之后,遇蛮夷等多接受齐的伪职,屡次叛乱。
杨敷对蛮夷等以诚相待,慰问安抚,蛮夷等被感动,相继归附。C.杨敷在齐将段孝先率兵日夜攻州城的时候,临危不惧,拒守了数十天。
他知道州城一定会陷没,就率领现存的士兵连夜出战,杀死了齐军数十人。D.杨敷在段孝先率领各军包围了他们的情况下,拼死作战。
箭用完了,被段孝先活捉。齐人正想任用他,他不为之屈服,最后因忧愁愤慨而在邺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敷少有志操,重然诺。
每览书传,见忠烈事,常慨然景慕之。(6分)(2)敷明习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累获优赏。
(4分)【答案】4、A(狱:诉讼案件。)5、C(原文标点: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
6、B(“遇蛮夷等多接受齐的伪职,屡次叛乱”不合文意,应是在杨敷被授予使持节、蒙州刺史等官职之前发生的事。原文中有“授使持节、蒙州诸军事、蒙州刺史。
先是蛮左等多受齐假署,数为乱逆”的句子,“先是”即在此以前之意。)7、(1)杨敷年少时有志气和节操,重视承诺。
每次阅读书传,见到忠臣烈士的事迹,经常慷慨仰慕他们。(得分点:“志操”“然诺”“忠烈”“慨然”“景慕”各1分,句意1分)(2)杨敷明白熟习官吏的事务,所在之处以勤劳明察而著名,多次获得丰厚的奖赏。
(得分点:“明习”“勤察”“累”“优赏”各1分)【参考译文】杨敷,字文衍,是华山公杨宽哥哥的儿子。杨敷年少时有志气和节操,重视承诺。
每次阅读书传,见到忠臣烈士的事迹,经常慷慨仰慕他们。北魏建义初年,因袭祖父杨钧的爵位临贞县伯,食邑四百户。
被授予员外羽林监之职。大统元年,被授予奉车都尉之职。
历任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西魏恭帝二年,升任延尉少卿。
(他)所判定的案件,号称公平允当。北周孝闵帝即位,(杨敷)晋封爵位为侯,增加食邑至八百户。
出使北豫州迎接司马消难,回来后,被授予使持节、蒙州诸军事、蒙州刺史之职。在此之前蛮夷等多接受北齐的伪职,多次叛乱。
杨敷推心置腹,以诚信相待,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慰问安抚,蛮夷等被他感动,相继归附。杨敷就护送他们的首领四十多人到京城,请求朝廷按照北齐所授之职授予。
6.唇亡齿寒 译文 急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
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
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
’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
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
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
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