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1.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古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文章来源:网友提供 点击数:441 更新时间:2008-7-6 16:14:29 一、科举制度 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贡士---------------进士 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二、地理 1、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南京:建康、金陵 5、扬州:广陵 6、苏州:姑苏 7、成都:锦官城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 :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12、苏黄:苏轼、黄庭坚 1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4、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15、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6、岁寒三友:松竹梅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9、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1、三吏三别: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12、音乐:丝竹 13、文学才华:风骚 14、自己的作品:拙作 七、人物别称 李白:诗仙 青莲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蒲松林: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杜甫:诗圣 诗史 陶渊明:靖节先生 欧阳修:醉翁 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陆游:放翁 辛弃疾:稼轩 孟子:亚圣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八、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九、计时 年号记年 天干地支纪年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柳河东集》 书室:《聊斋志异》 表字:《李太白全集》 别号:《稼轩长短句》 谥号:《欧阳文忠公文集》 官职:《杜工部集》 年号:《白氏长庆集》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十二、专著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水经》: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论语》 《孟子》 《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水浒》: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儒林外史》: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要点,狼文言文相关知识

    2.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文言文,相关知识

    3.求语文文言文相关知识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4.文言文的文体知识有哪些?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

    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5.请告诉我关于文言文的知识

    先看一些中国古代的故事,你在翻译文言文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习俗和一些常用字的意思这里有文言文的常用知识点,看看会有好处的,文言文是记叙类的比较好翻译,但如果想比较精确的翻译,就必须多读一些中国的古代故事,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先看一些有文言文现代文翻译的书,希望会对你有帮助。

    这里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你可以先从这里看起,至于推荐的话,你可以先看这几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丰富呢?” 然后你可以从论语下手,希望对你有帮助。

    6.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要点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文言文 知识讲解 如何做好文言文

    文言文解题技巧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二、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8.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

    ”“以。

    为。

    ”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

    9.文言文知识

    逆 nì 〈动〉 (1) (形声。

    字从辵(chuò),从屰(nì),屰亦声。“屰”意为“初生露头”。

    “辵”与“屰”联合起来表示“走向新来者”、“向初来乍到者走去”。本义:走向新来者。

    迎,迎接,迎着。转义:反方向走去。

    说明:“逆”的“反方向”意思,是从本义“走向新来者”而来的,即相对于新来者行走的方向,迎接者是反方向行走的) (2) 同本义 [meet]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说文》 宣公如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

    ——《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宋·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陶潜《自祭文》 (3)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4) 迎击;迎战 [beat head-on] 并力逆操。

    ——《资治通鉴》 (5) 又如:逆涛(顶着浪涛);逆击(迎击);逆格(迎击);逆拒(迎击,抵御) (6) 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reverse;inverse;converse] 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7) 又如:逆电流;逆鳞(倒生的鳞片);逆向(反方向);逆溢(水倒流泛滥);逆推(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8) 抵触;不顺;违背 [defy;disobey;go against] 逆节伤化,不道。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汉·贾谊《治安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忠言逆耳。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逆时代潮流而动;逆拂(拂逆);逆辞(违背礼数的言辞);逆意(违背尊长的心意);逆节(违背法度);逆道(违背事理);逆理(违背事理);逆负(违背辜负) (10) 颠倒 [put upside down] 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左传·文公二年》 (11) 又如:逆毛(倒向生长的毛);逆祀(颠倒祭祀的顺序);逆折(倒向回旋);逆箭(倒插在袋中的箭) (12) 叛乱,谋反 [rebel against] 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

    ——《后汉书·班超梁传》 叔侄为逆。——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逆阉防伺。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3) 又如:逆计(谋反的计划);逆变(变乱);逆属(叛乱者的亲属);逆孽(背叛的罪恶);逆藩(叛逆的藩邦、藩臣);逆谋(叛逆的阴谋);逆俦(逆党) (14) 抗拒 [resist]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战国策·齐策三》 (15) 又如:逆命(抗拒命令);逆遣(拒却;辞绝);逆呵(逆拒并呵斥);逆拒(拒绝);逆斥(排斥) (16) 预测;揣度 [forcast;guess] 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7) 又如:逆志(猜测其志向);逆断(预料;推测);逆臆(预料、猜想) (18) 退却 [retreat;hang back]。如:逆窜(逃窜);逆退(后退;倒退);逆走(退走,逃走) (19) 回旋 [turn;coil]。

    如:逆转(回旋);逆环(指回旋的水流);逆折(水流回旋的样子)。

    10.我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è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

    关于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