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宣府文言文答案(张兴世文言文翻译)
1.张兴世文言文翻译
译文供参考:
张兴世,字文德,竟陵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人,本名张世,南朝宋将领。
张兴世少时家中贫穷,初为竟陵太守宗珍之的门客。竟陵设军府,以张兴世任军府的参军督护,未就职。以平民身份随从王玄谟征讨蛮寇,每次作战,总是有所俘获,王玄谟将军都不及他,很是惊异,王玄谟向宋文帝称赞张兴世的胆气勇力。
后随刘骏(宋孝武帝)镇守寻阳,任南中郎参军督护。讨伐刘劭时,在柳元景部下担任前锋,平定战乱后,改任员外将军。南郡王刘义宣反叛,他又随王玄谟出梁山,立下战功,任建平王刘宏的中军行参军。又隶属西平王刘子尚任直卫,因随刘子尚入台时丢下甲仗游荡获罪,下狱罢官。
宋明帝即位后,各地叛乱四起,张兴世奉命讨伐叛贼,大败贼军将领刘胡,平定江陵。因功升任左军将军,不久任督豫、司二州南豫州的梁郡诸军事,封为唐县侯,食邑干户。又被征任游击将军。
后奉命自海道北伐,任辅国将军,无功而回。泰始四年(467年),升任太子右卫率、骁骑将军。泰始五年(468年),改任左卫将军。泰始六年(469年),中领军刘勔出镇广陵,张兴世暂兼领军。
泰豫元年(472年),为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和郢州的竞陵、随二郡诸军事,冠军将军,雍州刺史,不久,加授宁蛮校尉。元徽三年(475年),入朝任通直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元徽五年(477年),因病重徙任光禄大夫。升明二年(478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2.朱昭字彦明~~~~求译文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
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
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
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
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
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
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
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
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
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啧啧啧~~~~真残忍~~~译到我自己也不想再译下去了)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
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
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
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
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
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
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
3.文言文阅读,要有答案
全国卷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顺昌民以刚为命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都使反业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答案】
8.A 9.B 10.D
11.(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给你个网站(辽宁高考语文网)
【里面很多文言文阅读,还有各种题型,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4.《左忠毅逸事》译文翻译
亲爱的楼主:
左忠毅公逸事全文翻译: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5.杨再思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少举明经,授玄武尉。充使诣京师,止于客舍。会盗窃其囊装,再思邂逅遇之,盗者伏罪,再思谓曰:“足下当苦贫匮,至此无行。速去勿作声,恐为他人所擒。幸留公文,余财尽以相遗。”盗者斋去,再思初不言其事,假贷以归。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转凤阁侍郎,依前同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寻迁内史,自弘农县男累封至郑国公。
再思自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然恭慎畏忌,未尝忤物。或谓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长安末,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昌宗俄又抗表称冤,则天意将申理昌宗,廷问宰臣曰:“昌宗于国有功否?”再思对曰:“昌宗往因合练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实莫大之功。”则天甚悦,昌宗竟以复职。时人贵彦范而贱再思也。时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刺之,再思闻之甚怒,出令言为长社令,朝士尤加嗤笑。再思为御史大夫时,张易之兄司礼少卿同休尝奏请公卿大臣宴于司礼寺,预其会者皆尽醉极欢。同休戏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请剪纸自贴于巾,却披紫袍,为高丽舞,萦头舒手,举动合节,满座嗤笑。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长安四年,以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转侍中,以宫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为册顺天皇后使,赐物五百段,鞍马称是。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竟不能发明其枉,致同皎至死,众冤之。再思俄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薨,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子植、植子献,并为司勋员外郎。再思弟季昭为考功郎中,温玉为户部侍郎。
译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少年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授玄武县尉。他被派遣到京师出差,住在客舍。小偷偷窃他的包袱,刚好被杨再思碰见,小偷当面认罪,杨再思对他说:“足下肯定是贫困之极,才有此行。你快点离开不要做声,小心被他人捉住。留下公文,余财全部送给你。”小偷打发走后,他也不讲这件事,借钱返回。后升任天官员外郎,先后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年(694),任鸾台侍郎,代理宰相。证圣初年(695),调任凤阁侍郎,依旧代理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迁任内史,从弘农县男晋封至郑国公。
杨再思在朝廷任职经历了三主,管理政事十余年,从来没有推举人助人发展的事。他为人巧佞邪媚,能体会主上的细微心意,皇上心中不想的,他一定抨击毁坏,皇上心中所希望的,他一定称扬赞誉。但是他待人恭、处事慎,谨小慎微从未违忤他人。有人问杨再思“:您名高位重,为什么卑躬曲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如果我不这样,何以全其身?”长安末年(704),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审,司刑少卿判决解除昌宗的职务。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武则天本意想申理宗昌的案件,在大廷之上问宰相道“:昌宗对国家有功没有?”杨再思回答道:“昌宗过去因合炼神丹,陛下服用很有效,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功劳。”武则天听了很合心意,恢复了昌宗的官职。世人看重桓彦范,看贱杨再思。当时左补阙戴令言做两脚野狐赋来讥讽他。他知道了很是恼火,贬戴令言到长社去做县令,朝中官员更加嗤笑他。杨再思做御史大夫时,张易之之兄司礼少卿张同休曾上奏请公卿大夫到司礼寺参加宴会,参加的人皆尽醉极欢。张同休戏弄杨再思说“:杨内史面似高丽人。”杨再思欣然,并剪纸贴在巾上,披着紫袍,跳起高丽舞来,摇头摆手,举动合着节拍,满座嗤笑。还有一次,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以姿貌讨得武则天的宠爱,杨再思又奉承说:“别人说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我看是莲花似六郎,哪里是六郎似莲花!”他倾巧取媚达到如此的地步。
长安四年(704),杨再思以他原有官职又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后转任侍中,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册令顺天皇后使,赐五色绸缎五百段。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旨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之冤屈,致使王同皎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杨再思不久又任中书令、堆积吏部尚书。景龙三年(709),迁任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赠特进之职和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恭。
6.谁有元史董俊传的翻译
董俊,字用章,真定路藁城人。
年少时曾在田间出力,经常阅读史书典籍,尤其擅长骑马射箭。金朝贞佑年间,边关战事紧急,遂在藁城设立箭靶,招募兵士,骑射技能高者直接选拔为将军。
在选拔的过程中,他人的弓箭皆不中选,唯独董俊,只一发箭就射中靶心。于是,董俊为将,率领刚招募来的兵士去迎击敌军。
到乙亥(1215)年的时候,太师国王木华黎帅兵南下攻金,董俊就归降了木华黎。 己卯(1219)年,因功劳提升为“知中山府事”,持虎符握有兵权。
当时,金兵将领武仙据守真定,定武一带的城池都响应武仙。一日夜间,董俊率领一队兵士袭真定,把武仙赶走,定武一带的几座城池才脱离武仙归附董俊。
庚辰(1220)年春,金国又派武仙率重兵来袭,治中李全背叛中山而听命武仙。董俊当时屯兵曲阳,武仙凭着一股锐气来战,结果在黄山下大败,武仙逃脱。
董俊向木华黎报捷庆贺的时候,武仙感到末路途穷,方才投降。木华黎秉承旨意,授董俊为“虎龙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守藁城。
董俊曾向木华黎进言:“武仙为人狡诈,其心更不可测度,最终不会为我方所用,请务必提防它。”木华黎认为他说的对,又承制授他左副元帅之职,并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宣布其所统之兵为“匡国军”。
诸事尽都委靠董俊。乙酉(1225)年,武仙果然靠不住,杀了都元帅史天倪,背叛后仍盘踞真定,周旁几个郡县也都为武仙拱守。
董俊带着一支不足千人的孤军,面对反复无常、人多势众的武仙,守住永安进行抵抗。武仙进攻了一周年,一无所获,竟然纵容士兵践踏、毁坏庄稼。
董俊高声斥责武仙:“你要得到民心,反而去糟蹋他们即将到嘴的口粮,实在是伤天害理,歹毒至极,即使是最残酷的强盗也干不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来。”武仙满面羞愧而又无奈,只得匆忙领着人马遁去,董俊乘其无备,领兵追击,武仙败走。
过了一段时间,董俊又一次夜袭真定,武仙再次逃走,于是接纳兄天倪的弟弟史天泽为大元帅。 壬辰(1232)年,会合各路军队围困汴梁。
第二年,金主放弃汴梁而逃奔归德,诸军又追过去将其包围起来,一日夜间,金兵突然冲出阵来,将董俊的军队逼进水里,董俊奋力作战,壮烈捐躯。时年四十八岁。
董俊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每年到宗庙祭祖,若非疾病缠身,总要行跪拜大礼;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要按次序跪拜。
并说:“祭祀,要以孝为先,礼仪更是这样。”对待族内亲疏故旧,均都遍施恩义;对待象里夫、家童等下人,也都宽厚仁慈。
在攻克汴梁时,将时贤大儒侍其轴邀请到家里,教诲诸子。曾说:“射箭,是百余天就能学成的事,诵读《诗》、《书》,非下苦功夫、靠常年积累才行。”
并屡屡告诫诸子:“我不过是一介农夫罢了,遇到天下发生变故,仅靠忠勇义气立身,才支撑起门户。很是希望你们努力耕种,好好读书,不要仰赖我的声名地位立身,那样反倒会带累你们。”
董俊的一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并不因情况危急而稍有动摇。每临战阵,英勇无畏的精神大家都很佩服。
总是站立在距弓箭和石头很近的前沿阵地,从容镇定,和无事人一样。虽受点伤也从不畏惧。
平时,非常仰慕汉将马援的为人,敬佩地说:“战死沙场,用马皮裹尸而还,马援的立志,那才叫壮伟!”因此,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如有人劝阻他,董俊总会说:“我乃陛下臣子,大敌当前,敢不赴死迎战!难道还能只顾个人性命,而避危趋安吗?”早在戊子(1228)年的时候,朝见帝王于行在所,诸位将军献报各自辖区的户口,为了得到奖赏大多增加虚数。
属下请命于董俊,是否也仿效众人的做法增加户数,董俊说:“欺骗上边以少报多,现在看无所谓,一旦皇家需要按户缴纳捐税,那时,我必然为加重各个庄户的负担,只有强征暴敛,才会完成命令。这样做的结果,只对我自己有利,却将老百姓置于日益贫困的境地。”
在行元帅府事期间,遇有三百多不服管束的狂男子,约定时日叛乱闹事,被查觉后,只将其首领斩杀,其余从众则不予追究。深州、冀州两地妖人惑众,图谋不轨,官方接连逮捕了数万人;专管其事的官吏议定,这些人应当剿灭其族。
董俊竭力请求上司主管,只将首恶者诛杀。永安节度使于威州叛变,投降武仙。
对这件事,董俊颁发命令说:“叛逆者只是刘成一人,其他人只要脱离开他,仍是忠义之士。并归还其家财,经奏请仍可做官。”
众人果然脱开刘成来归。沃州一些村民盘踞天台寨做盗贼,后被攻破投降,有的将领为着一己私利,欲掠夺他们的子女,董俊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反而俘获人家家人,仁爱者是绝不会干这种事的。”
众将也认为这样做不妥当。驰骋南方征战时,降者多愿归顺董俊,原是奴隶者,连同整个家庭,尽都悉为平民放归回家。
邻境人有被卖到这里为奴的,也代为赎身,送回原籍。董俊的天性和美德就是这样让人称道。
董俊的器度宏远,善战而不胡乱杀戮。所以,人们愿在其帐下听用。
董俊统兵,大小战斗百余次,攻必克,战必胜。主持政务宽厚廉明,见到有的人庄稼种的好、房舍盖的好,一定会招呼到跟前高兴地称赞鼓励一番。
对那些懒惰者,或怒斥或责罚。所以,其官署的供应很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