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卷文言文出处(古文背诵哪几篇高中课文属于重要背诵课文?(全国二卷))
1.古文背诵哪几篇高中课文属于重要背诵课文?(全国二卷)
高考会考古文默写吗?不会吧! 我劝你还是多看看所有文言课文的文言文解释吧, 了解每个字的多个含义,在什么语境下是什么意思,活学活用,还有读不懂的古文? 如:“为”在古文中有多种解释: (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
2.求我国古代经典文言文,各种类型不限,借物言志抒发情怀,或写游记
去找本《古文观止》吧,多是经典篇章。
中学课本中的古文多出自此书。 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二 周郑交质 左传 三 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 四 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 五 郑庄公戒饬守臣 左传 六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 七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八 曹刿论战 左传 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 十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十一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 十二 阴饴甥对秦伯 左传 十三 子鱼论战 左传 十四 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 十五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 十六 展喜犒师 左传 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十八 蹇叔哭师 左传 卷二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 二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 三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 四 楚归晋知罃 左传 五 吕相绝秦 左传 六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 七 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 八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 九 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 十 季札观周乐 左传 十一 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 十二 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 十三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左传 十四 子革对灵王 左传 十五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十六 吴许越成 左传 卷三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三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四 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 五 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 六 里隔断罟匡君 国语 七 敬姜论劳逸 国语 八 叔向贺贫 国语 九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十 诸稽郢形成于吴 国语 十一 申胥谏许越成 国语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传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十四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十五 郑伯克段于鄢 谷梁传 十六 虞师晋师灭夏阳 谷梁传 十七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檀弓 十八 曾子易箦 礼记 檀弓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 檀弓 二十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檀弓 二十一 杜篑扬觯 礼记 檀弓 二十二 晋献文子成室 礼记 檀弓 卷四 战国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二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三 范雎说秦王 战国策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五 颜斶说秦王 战国策 六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七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 八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九 触詟说赵太后 战国策 十 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 十一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十二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十四 乐毅报燕王书 战国策 十五 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 十六 卜居 屈原 十七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卷五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五帝本纪赞 史记 二 项羽本纪赞 史记 三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五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记 七 伯夷列传 史记 八 管晏列传 史记 九 屈原列传 史记 十 酷吏列传序 史记 十一 游侠列传序 史记 十二 滑稽列传 史记 十三 货殖列传序 史记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记 十五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卷六 汉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高帝求贤诏 汉高祖 二 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文帝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景帝 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汉武帝 五 过秦论上 贾谊 六 治安策一 贾谊 七 论贵粟疏 晁错 八 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 九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十 答苏武书 李陵 十一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十二 报孙会宗书 杨恽 十三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汉光武帝 十四 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十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十六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卷七 六朝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陈情表 李密 二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三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四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五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八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九 滕王阁序 王勃 十 与韩荆州书 李白 十一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十二 吊古战场文 李华 十三 陋室铭 刘禹锡 十四 阿房宫赋 杜牧 十五 原道 韩愈 十六 原毁 韩愈 十七 获麟解 韩愈 十八 杂说一 韩愈 十九 杂说四 韩愈 卷八 唐文篇次 篇目 出处 一 师说 韩愈 二 进学解 韩愈 三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四 讳辩 韩愈 五 争臣论 韩愈 六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七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八 与于襄阳书 韩愈 九 与陈给事书 韩愈 十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十一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十二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十三 送董邵南序 韩愈 十四 送杨少尹序 韩愈 十五 送石处士序 韩愈 十六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十八 祭鳄鱼文 韩愈 十九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卷九 唐宋文 柳宗元 1、驳复仇议 2、桐叶封弟辩 3、箕子碑 4、捕蛇者说 5、种树郭橐驼传 6、梓人传 7、愚溪诗序 8、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9、钴鉧沄西小丘记 10、小石城山记 1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1、待漏院记 2、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1、严先生祠堂记 2、岳阳楼记 司马光 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义田记 李觏 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1、朋党论 2、纵囚论 3、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宋文 欧阳修 1、梅圣俞诗集序 2、送杨寘序 3、五代史伶官传序 4、五代史宦官传序 5、相州昼锦堂记 6、丰乐亭记 7、醉翁亭记 8、秋声赋 9、祭石曼卿文 10、泷冈阡表 苏洵 1、管仲论 2、辨奸论 3、心术 4、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 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留侯论 4、贾谊论 5、晁错论 卷十一 宋文 苏轼 1、上梅直讲书 2、喜雨亭记 3、凌虚台记 4、超然台记 5、放鹤亭记 6、石钟山记 7、潮洲韩文公庙碑 8、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剳子 9、前赤壁赋 10、后赤壁赋 11、三槐堂铭 12、方山子传 苏辙 1、六国论 2、上枢密韩太尉书 3、黄州快哉亭记 曾巩 1、寄欧阳舍人书 2、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1、读孟尝君传 2、同学一首别子固 3、游。
3.古文&典故出处,请指教一下```古文:①圣人不凝,滞于物br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庄子《逍遥游》 ②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④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空天。
(此处楼主写错,现更正)--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蝶 恋 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典故: ⑥绿水清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⑦嵇康与绕梁的关系 嵇康(223-263)字叔夜,是曹魏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音乐理论家、琴家(南京西善桥晋墓出土砖刻 嵇康像)。
曾任魏中散大夫,常与文人阮籍、山涛、王戎、刘侩、阮成子、向秀游于竹林之中,人称“竹林七贤”。在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日益尖锐的政治斗争中,嵇康反对司马氏残杀异已、扩张势力的行径、对于司马的拉拢,采取极为蔑视、傲慢的态度,主张“非汤武(商汤和周武王以武力夺天下)而薄周孔(周公和孔子推崇禅让),锋芒直指司马氏集团。
最终被司马氏集团残酷杀害,年仅39岁。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
《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招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嵇康从容赴死给历史留下一个永恒的背影,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梁。
4.2011年全国2卷(语文)古文背诵篇目
1. 古文(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 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前赤壁赋 苏 轼
2. 诗词曲(28首)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 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
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 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蜀相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节选: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 牧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5.2010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言文的翻译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
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
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
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
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
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
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皇帝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
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
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
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
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
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6.高考全国卷2语文必背古文
1. 《论语》十则
2. 《鱼我所欲也》-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 《曹刿论战》-《左转》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 《出师表》-诸葛亮
7. 《桃花源记》-陶渊明
8. 《三峡》-郦道元
9. 《马说》-韩愈
10. 《陋室铭》-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柳宗元
12. 《岳阳楼记》-范仲淹
13. 《醉翁亭记》-欧阳修
14. 《爱莲说》-周敦颐
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 《关雎》-《诗经》
18. 《蒹葭》-《诗经》
19. 《观沧海》-曹操
20. 《饮酒》-陶渊明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 《次北固山下》-王湾
23. 《使至塞上》-王维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 《行路难》-李白
26. 《望岳》-杜甫
27. 《春望》-杜甫
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 《观刈麦》-白居易
7.2815年全国卷2卷语文中文言文的一个选项: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 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