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张可大字观(查文言文)

    1.查文言文<白云先生传>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1]。

    父可大[2],明季总兵登莱[3],毛文龙将卒反[4],诱执巡抚孙元化[5],可大死之。事闻[6],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7]。

    甲申[8],流贼陷京师[9],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10],其党或义而逸之[11]。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憎舍[12],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13],以文术相高[14]。惟吴中徐昭发[15]、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16],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17]。

    先生则躬樵汲[18],口不言《诗》、《书》[19],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20],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21],岁时间起居[22],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23],弗许[24],曰:“吾以尽吾年耳[25],已市二瓮,下棺[26],则并藏焉[27]。”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28]。疾将革[29],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30],虽改葬,亲身之椑[31],弗能易也[32]。

    吾忍乎?”顾视从孙某[33],趣易棺、定附身衾衣[34],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35],反,则已渴葬矣[36]。

    或曰,书已入圹[37],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38],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注释: [1]上元:县名,今江苏江宁县。[2]可大:张可大,字观甫。

    世袭南京羽林卫指挥,。总兵登莱,城陷,杀其妾后,自缢而死。

    [3]总兵登莱:在登莱作总兵。登莱,登州和莱州,均在今山东。

    总兵,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始立此官。

    后军事日繁。总兵遂统率军队镇守,便为一方重镇。

    [4]毛文龙:明仁和人,字镇南。累官总兵、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

    他曾设兵镇皮岛。骄纵不受节度,为袁崇焕所杀。

    [5]巡抚:明清时的封疆大吏,是一省统管军民的最高长官。孙元化:明嘉定(今江苏嘉定县)人,字初阳,天启举人。

    历官兵部主事、兵部员外郎、郎中、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登州失陷,自刎未遂,被执纵还,诏逮弃市。

    [6]事闻:事情奏明皇帝。[7]诸生:县学生员。

    详见《南山集序》注。锦衣卫千户:锦衣卫,最初只掌握卤簿仪仗,统率校尉力士,被逐渐信任,浙至传宣谕旨,擅作威福,更作皇帝的耳目、爪牙。

    他们欺压善良,草菅人命,为明代的一大弊政。千户,在锦衣卫中掌兵千人的武官。

    [8]甲申:明崇祯十七年(1644)。[9]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陷京师:攻下明朝的首都北京。[10]械系:用刑具捆缚起来。

    肆掠:任意用刑。[11]义而逸之:由于义气,放走了他。

    逸,释放。[12]摄山:山名。

    在江苏江宁县东北。僧舍:寺院。

    [13]三楚:战国时楚地,分东楚、西楚、南楚,故称三楚。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地方。

    吴越: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之地。此泛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耆旧:年高德劭的老人。[14]文术:指写文章和学术著作。

    [15]吴中:今江苏吴县。徐昭发:名枋,号俟斋,自号秦馀山人。

    吴县人。明崇帧举人。

    工书画,痛父殉难,隐居灵岩山,闭户著书四十余年卒。[16]宣城:今安徽宣城市。

    沈眉生:名寿民,宣城人,明诸生,隐居讲学以终。躬耕:亲自种地为生。

    [17]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18]躬樵汲:亲自打柴挑水。[19]《诗》、《书》:指儒家经典《诗经》和《书经》。

    [20]冠盖:冠,帽子;盖,车盖。泛指士大夫一类的人。

    [21]先君子:指已死的父亲。余处士公佩:余公佩。

    身世不详。处士,不求做官的读书人。

    [22]岁时:指过年时节。问起居:慰问生活情况。

    起,站立行走。居,坐卧。

    [23]贰之:重抄一木成为两份。[24]弗:不。

    [25]尽吾年:消磨自己的岁月。[26]下棺:指把棺放入土中。

    [27]并藏:一齐埋藏。[28]夙:平素。

    市:购买。材:木料。

    棺椁:古代棺材有内棺外棺几层。内棺叫棺,外棺称椁。

    这里泛指棺材。[29]革(jí):危急。

    通“亟”。姚鼐《古文辞类纂》作“亟”。

    [30]视含殓:指亲自看着把遗体放置棺中。含,古代贵族丧礼,人死后,把珠玉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叫含玉,省称含。《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注:“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殓:给死者穿戴衣冠,放入棺中。[31]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32]易:交换。这里意指用钱去交换,有购买之意。

    [33]顾视:回头看。从(zòng)孙:侄孙。

    同一宗族次于至亲的叫从。[34]趣:催促。

    易:更换。定:指定。

    [35]皖桐:安徽桐城。[36]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37]圹(kuàng):墓穴。[38]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译文: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朝时担任登莱总兵。

    毛文龙率部下反叛,。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翻译: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

    出自:宋 苏轼《杜处士好书画》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释义: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扩展资料

    启示:

    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作者成就: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文言文,大字,张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白云先生传 (清? 爱问

    【答案】【小题1】A【小题1】C【小题1】C【小题1】C【小题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小题1】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答案解析】【小题1】陷:攻克。

    【小题1】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小题1】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小题1】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小题1】(1)扣住被动句、“义”、“逸”给分(2)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附译文: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徵,江苏江宁县人。

    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莱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

    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

    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

    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

    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 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

    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

    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 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

    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

    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 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

    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

    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

    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

    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 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苏氏族谱亭记 (宋)苏?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B【小题4】D【小题5】(1)(3分)凡是在这里的族人,(族中人)死了一定要赶去参加丧礼,(家中有人)行成年礼或娶妻一定要告诉族人。

    (2)(3分)和这样的人(“乡之望人”)有一点点相像的人,希望你不要到我家来。 【答案解析】【小题1】少:略,稍微。

    【小题2】略【小题3】略【小题4】略【小题5】略参考译文: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

    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族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族人。 因此作苏民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

    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

    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

    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

    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关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就大家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

    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观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

    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诱惑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

    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 自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欺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

    自从他被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

    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 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

    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诱惑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 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相像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

    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

    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 ”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5.初中文言文“观”字整理

    guān

    ①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②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

    ③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⑥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guàn

    ①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

    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③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6.文言文中观字的翻译

    ◎ 观

    观 guān

    〈动〉

    (1) (形声。从见,雚( guàn )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文言文张可大字观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