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晏列传文言文答案(管晏列传第二翻译史记卷六十二)

    1.管晏列传第二翻译史记卷六十二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车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

    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当初晏子枕伏。

    管晏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史记管晏列传文言文答案,管晏列传文言文翻译答案

    2.初二语文创新阅读之文言文管晏列传答案

    精锐教育温习提示8.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没有通假用法的一项是( )A.晏子出,遭之涂 B.而信于知己者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答案:D,(A.“凃”通“途”,B.“信”通“伸”,C.“寤”通“悟”,D.“延”,延请。

    )9.下列各项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C(例句的“御”为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驾车的人”,C项的“死”亦为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死去的人”,A项的“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低于”,B项的“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变弱”,D项的“善”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善良的行为”。)10. 下列各项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妾是以求去也A.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主人何为言少钱答案:D(例句中的“是以”与D项中的“何为”一样,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

    11.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5分)答案:晏子在朝廷上,如果国君问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国君没有问到他,就正直地去办事。(给分要点:“其”“及”“危”的准确翻译各1分,全句通顺2分)12.【乙】文二、三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晏子之“贤德”的?(4分)答案:一是通过对贤者越石父的重用,表现了晏子尊重贤才的美德(2分);二是通过御者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为人谦逊的美德(2分)。

    13.用“/”给下面这段文言断句(限8处)。(4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刘开《问说》)答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共8处,一处0.5分,计4分)》。

    文言文,列传,答案

    3.关於管晏列传【节选】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1〕。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3〕。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4〕。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5〕。

    鲍叔遂进管仲〔6〕。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注释】 〔1〕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也叫管敬仲。 颍(yǐng)上,今安徽颍上县南。

    颍是水名,颍上是地名。 〔2〕 鲍叔牙,也叫鲍叔,齐国大夫。

    贤,有杰出才能。 〔3〕 不以为言,不以此为话柄,不因为这个而说坏话。

    〔4〕 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姓姜,名小白,齐襄公之弟。 公子纠,齐襄公之弟。

    〔5〕 襄公无道,鲍叔奉小白奔莒,管仲、召忽二人奉纠奔鲁。襄公死后,小白抢先回齐,取得政权,称齐桓公,并使鲁国杀死企图争位的公子纠,把管、召二人押送回齐。

    召忽自杀,管仲请坐囚车回到齐国。 焉,兼词,代齐,又表句末语气。

    〔6〕 进,推荐,保举。 【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

    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管晏列传文言文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