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侈富的诗词(46首)

  • 1 《秦富人》 唐·于濆

    高高起华堂,远远引流水。
    粪土视金珍,犹嫌未奢侈。
    陋巷满蓬蒿,谁怜有颜子。

    2 《秦中富人》 唐·罗隐

    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
    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
    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

    3 《骄侈》 唐·徐夤

    骄侈阽危俭素牢,镜中形影岂能逃。
    石家恃富身还灭,颜子非贫道不遭。
    蝙蝠亦能知日月,鸾凤那肯啄腥臊。
    古今人事惟堪醉,好脱霜裘换绿醪。

    4 《一寸金·富贵又争人我》 宋·无名氏

    富贵又争人我,贫穷更待如何。
    有缘有分是非多。
    无福无灾无祸。
    教他一任奢侈,箪瓢也是存活。
    劝君休要苦张罗。
    大限临头怎躲。

    5 《感遇诗三十八首》 唐·陈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6 《元和圣德诗》 唐·韩愈

    皇帝即阼,物无违拒。
    曰旸而旸,曰雨而雨。
    维是元年,有盗在夏。

    7 《里中女》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8 《蒙求》 唐·李瀚2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孔明卧龙,吕望非熊。
    杨震关西,
    丁宽易东。

    9 《七发》 两汉·枚乘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
    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惕惕怵怵,卧不得瞑。

    辞赋精选写人讽喻

    10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11 《三都赋》 魏晋·左思

    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
    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辞赋精选地名言志讽刺

    12 《芜城赋》 南北朝·鲍照

    沵迆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
    柂以漕渠,轴以昆岗。
    重关复江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

    辞赋精选抒情地名

    13 《咏怀八十二首》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抒情

    14 《水龙吟(自遣)》 宋·赵长卿

    煞曾著意斟量过,天下事、无穷尽。
    贪荣贪富,朝思夕计,空劳方寸。
    蹑足封王,功名盖世,谁如韩信。
    更堆金积玉,石崇豪侈,当时望、倾西晋。

    15 《叔向贺贫》 先秦·佚名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古文观止对话议论哲理

    16 《管晏列传》 两汉·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古文观止写人传记

    17 《治安策》 两汉·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古文观止策略公文

    18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古文观止哲学理论

    19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

    20 《东都赋》 两汉·班固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
    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
    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
    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

    叙事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