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怀》 宋·宋祁
夕风搜前林,坠叶快如剪。
老月扣户低,倾河去人远。
吉士感物化,劳劳意不展。
辍饮屏樽杓,留釭讨坟典。
触事孟轲迂,临途安国蹇。
不叹岁月遒,所悼功名晚。
2
《学士柏》 明·李东阳
翰林后堂有二柏,竹岩柯先生所种也。
东阳承诏受业,今三十年,柏已郁然,而先生弃诸生久矣
。
间出题课诸吉士,弋阳汪俊抑之有‘一日百匝行树底’之
4
《野有死麇》 先秦·诗经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1],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2]兮,无使尨[3]也吠。
8
《寄曾子固》 宋·王安石
吾少莫与何,爱我君为最。
君名高山岳,嵑乐嵩与泰。
低心收憃友,似不让尘境。
又如沧江水,不逆沟畎浍。
10
《粤东杂感》 清·程恩泽
外藩吉利最雄猜,坐卧高楼互市开。
有尽兼金倾海去,无端奇货挟山来。
五郡水旱多逋券,群贾雍容内乏财。
只合年年茶药馥,换伊一一米船回。
11
《席上答王履吉》 明·唐寅
我观古昔之英雄,慷慨然诺杯酒中。
义重生轻死知己,所以与人成大功。
我观今日之才彦,交不以心惟以面。
面前斟酒酒未寒,面未变时心已变。
12
《送李琴川谪临海》 明·杨基
南风雨来尘作泥,稻花豆荚生初齐。
一人失意解官去,席上众宾颜色低。
车欲发未忍别,感慨握手立大堤。
绿荷为杯树为盖,碧酒荡漾青琉璃。
14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15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18
《亲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古文观止奏议
20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