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害的诗词(173首)

  • 81 《治安策》 两汉·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古文观止策略公文

    82 《上书谏猎》 两汉·司马相如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
    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古文观止狩猎劝谏公文

    83 《答苏武书》 两汉·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古文观止战争书信散文

    84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唐·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古文观止檄文讽刺写人

    85 《原道》 唐·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古文观止推崇儒道

    86 《祭鳄鱼文》 唐·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古文观止檄文

    87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古文观止墓志铭哀悼赞颂

    88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古文观止议论

    89 《朋党论》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古文观止历史故事议论朋党

    90 《五代史宦官传序》 宋·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古文观止史论传记序文

    91 《心术》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古文观止议论用兵

    92 《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古文观止隐逸生活

    93 《亲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古文观止奏议

    94 《天问》 先秦·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楚辞

    95 《招魂》 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楚辞

    96 《大招》 先秦·屈原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楚辞

    97 《七谏》 两汉·东方朔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楚辞

    98 《九思》 两汉·王逸

    逢尤
    悲兮愁,哀兮忧!
    天生我兮当闇时,被诼谮兮虚获尤。
    心烦憒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

    楚辞

    99 《胠箧》 先秦·庄周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观点

    100 《柳毅传》 唐·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爱情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