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固知身的诗词(358首)

  • 41 《答张子卿秀才》 宋·梅尧臣

    茫茫九土中,天网该时秀。
    有凤不收罗,有麟不获狩。
    贤豪为咨嗟,都邑诵琼琇。
    而我当是时,欲见恨未遘。

    42 《览古四十二首(录三十四首)》 元·杨维桢

    郭黁精术数,知晋必亡秦。
    逃秦远归晋,追兵杀亡臣。
    洛阳牛背叟,读书孝其亲。
    凉州未经破,先归忽如神。
    术人不灵己,哲士固全身。
    ¤

    43 《和林大任劝耕》 宋·吴芾

    壮哉溢目还盈耳,千骑出城歌吹起。
    野人一睹快争先,奔走欢呼几折趾。
    往年戎马偶出郊,田间弥望皆荒茅。
    使君笃意劝农课,尽使惰游如所教。

    44 《偶得数琉璃瓶置窗几间因取小鱼漾其中乃见其》 宋·吴芾

    方安林下乐樵渔,底事牵来剖竹符。
    道院固知人少讼,丰年何幸俗多娱。
    头随野鹤穿花径,静看游鱼戏玉壶。
    却愧此身犹束缚,未能归去老江湖。

    45 《吴武氏表兄》 宋·廖行之

    我家蒸湘东复东,君尝过我从妪翁。
    我时总角君未冠,相与游戏如鸿濛。
    无何君作十年别,远指沅水云能穷。
    儿时岂识销黯事,聚散过眼回头空。

    46 《和宋英叟二首》 宋·何梦桂

    不堪血泪望长陵,回首松楸又几春。
    荒垅牛眠何处是,古经狐首伪邪真。
    固知迁墓疑非礼,幸有周棺可芘身。
    若向防丘逢孔父,尚遗马鬣诏今人。

    47 《史镇江丐得请仍进职》 宋·赵汝鐩

    帝念承流欲报功,力祈阊阖请琳宫。
    固知槐鼎身将爱,却爱莼鲈味不同。
    宝阁风云虽学士,沧洲烟雨且渔翁。
    到家宣室思前席,又使猿惊蕙帐空。

    48 《古梅》 宋·释宝昙

    却尽铅华固自奇,更怜鬓发傲霜姿。
    百年可敬春风面,四老仍扶汉惠时。
    顾影不知身妩媚,嗅香全觉我支离。
    殷勤为注铜瓶水,青子累累定著枝。

    49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劝谏寓理

    50 《陈涉世家》 两汉·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初中文言文咏史传记叙事

    51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52 《过秦论》 两汉·贾谊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议论

    53 《九章》 先秦·屈原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楚辞抒怀

    54 《治安策》 两汉·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古文观止策略公文

    55 《天问》 先秦·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楚辞

    56 《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古文观止叙事议论抒怀

    57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议论老师

    58 《张衡传》 两汉·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高中文言文赞美写人传记

    59 《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赞颂写人碑记

    60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辞赋精选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咏物议论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