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已知身的诗词(1439首)

  • 261 《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 唐·齐己

    莫问疏人事,王侯已任伊。
    不妨随野性,还似在山时。
    静入无声乐,狂抛正律诗。
    自为仍自爱,清净里寻思。

    262 《成相杂辞》 先秦·佚名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诗经祭祀乐歌

    263 《吊屈原赋》 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辞赋精选悼惜抒怀

    264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古文观止议论序文

    265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古文观止墓志铭哀悼赞颂

    266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古文观止哲学理论

    267 《云游歌》 宋·白玉蟾

    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
    说着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

    268 《普庵家宝》 宋·释印肃

    普庵家宝,不著寻讨。
    迷时不见,在处烦恼。
    悟时无相,如日杲杲。
    取舍不得,自然恰好。

    269 《寓意诗五首》 唐·白居易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抒情写茶

    270 《乐语》 宋·王义山

    ◎寿崇节致语隆兴府
    万年介寿,星辰拱文母之尊;四海蒙恩,雨露宠周臣之宴。
    颂声交作,协气横流。
    与天同心,为民立命。

    271 《子产论尹何为邑》 先秦·左丘明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古文观止叙事写人对话

    272 《货殖列传序》 两汉·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 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古文观止序文议论

    273 《高帝求贤诏》 两汉·班固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古文观止求贤

    274 《论贵粟疏》 两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古文观止议论农业策略

    275 《览古十四首》 唐·吴筠

    圣人重周济,明道欲救时。
    孔席不暇暖,墨突何尝缁。
    兴言振颓纲,将以有所维。
    君臣恣淫惑,风俗日凋衰。

    276 《论盛孝章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魏晋·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哲理故事

    277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

    278 《太仓隆福寺创观音院以诗百韵寄妙观大师且呈》 宋·郏亶

    珍重妙观师,书来再三读。
    不蒙促归计,乃忧旷笺牍。
    疑师未相知,待我尚尘俗。
    窃闻构新殿,东畔建廊屋。

    279 《出都寄二苏》 宋·毛滂

    近年好语开蹙额,廊庙主人还稷契。
    诸葛亮公彙进民所怀,械必提之右乃挈。
    善随类举皆可观,

    280 《咏史十一首》 唐·李华

    昂藏獬豸兽,出自太平年。
    乱代乃潜伏,纵人为祸愆。
    尝闻断马剑,每壮朱云贤。
    身死名不灭,寒风吹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