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忘羞的诗词(200首)

  • 41 《乐语》 宋·王义山

    ◎寿崇节致语隆兴府
    万年介寿,星辰拱文母之尊;四海蒙恩,雨露宠周臣之宴。
    颂声交作,协气横流。
    与天同心,为民立命。

    42 《沁园春》 宋·陈人杰

    何如尔。
    杜子美平生困踬不偶,而叹老羞卑之言少,爱君忧国之意多,可谓知所愁矣。
    若于著衣吃饭,一一未能忘情,此为不知命者。
    故用韵以反骚

    43 《国香》 宋·张炎

    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
    词成,以罗帕书之
    莺柳烟堤。
    记未吟青子,曾比红儿。

    44 《祝英台近(题陆壶天水墨兰石)》 宋·张炎

    带飘飘,衣楚楚。
    空谷饮甘露。
    一转花风,萧艾遽如许。
    细看息影云根,淡然诗思,曾□被、生香轻误。

    45 《夏云峰(伤春)》 宋·仲殊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馀芳,已成幽恨。
    都几日阴沈,连宵慵困。

    46 《夏云峰(伤春)》 宋·仲殊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馀芳,已成幽恨。
    都几日阴沈,连宵慵困。

    47 《风流子(行乐)》 宋·谢懋

    少年多行乐,方豪健、何处不嬉游。
    记情逐艳波,暖香斜径,醉摇鞭影,扑絮青楼。
    难忘是,笑歌偏婉娩,乡号得温柔。
    娇雨娱云,旋宽衣带,剩风残月,都在眉头。

    48 《一剪梅》 宋·易祓

    染泪修书寄彦章。
    贪做前廊。
    忘却回廊。
    功名成就不还乡。
    铁做心肠。
    石做心肠。
    红日三竿懒画妆。
    虚度韶光。
    瘦损容光。
    不知何日得成双。
    羞对鸳鸯。
    懒对鸳鸯。

    49 《括沁园春》 宋·林正大

    庐阜诸峰,炉峰绝胜,草堂介焉。
    敞明窗净室,素屏虚榻,要仰观山色。
    俯听流泉。
    中有池台,旁多竹卉,夹涧杉松高刺。

    50 《琐窗寒》 宋·杨泽民

    倦拂鸳衾,羞临鹊鉴,懒开窗户。
    韶华暗度,又过妒花风雨。
    掩熏炉、怕闻旧香,柳阴只有黄莺语。
    似向人、欲说离愁,因念未归行旅。

    51 《圈虎行》 清·黄景仁

    都门岁首陈百技,鱼龙怪兽罕不备;
    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地方咏史怀古感慨

    52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高中文言文楚辞写人爱国励志忧国忧民

    53 《玉蝴蝶·为甚夜来添病》 宋·佚名

    为甚夜来添病,强临宝镜,憔悴娇慵。
    一任钗横鬓乱,永日熏风。
    恼脂消榴红径里,羞玉减蝶粉丛中。
    思悠悠,垂帘独坐,传遍熏笼。

    婉约女子怀人

    54 《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古文观止叙事议论抒怀

    55 《治安策》 两汉·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古文观止策略公文

    56 《答苏武书》 两汉·李陵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古文观止战争书信散文

    57 《祭石曼卿文》 宋·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
    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古文观止祭文赞颂写人抒情

    58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古文观止哲学理论

    59 《柳毅传》 唐·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爱情神话故事

    60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