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惰归的诗词(56首)

  • 1 《答庐陵彭士先》 宋·刘克庄

    昔牧昌黎州,尝负君诗债。
    今使番君国,又辱君访逮。
    稍讶颜发非,因感岁月迈。
    君气不惰归,君诗有光怪。

    2 《和赵帅寿张漕韵二首》 宋·陈傅良

    使者耕时出省春,联翩珠玉又前陈。
    先声所暨摇山岳,落笔相豪泣鬼神。
    嘉与九城俱晏粲,讫无一事尚棼泯。
    独惭衰惰归何晚,亦著中间作廪人。

    3 《游鸣山寺徐一之兄弟载酒即席和其韵》 宋·陈傅良

    惰归春力不胜驱,风雨尚愁人掺裾。
    掠尽残红前日树,催还新绿去年畲。
    相将兴尽随花屧,赖有朋来载酒车。
    但得从今身尚健,吾乡风物胜匡庐。

    4 《送杨渭夫入淮》 宋·陈傅良

    老去关心最语离,不堪离久会还希。
    君方慷慨思矜振,我已婆娑喜惰归
    万事莫如身自爱,十诗亦与世多违。
    倘将书寄南来雁,且问琼花果是非。

    5 《归田三首》 唐·白居易

    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
    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
    神仙须有籍,富贵亦在天。
    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

    6 《晚归石湖》 宋·范成大

    何须驷马衔乡关,只作归农老圃看。
    梦里曾腰綪结佩,年来新著惰游冠。
    和烟种竹聊医俗,带月闻蛙不在官。
    久矣此心恬不动,如今并与此身安。

    7 《端明无惰赵公哀诗二首》 宋·刘克庄

    忆昔并居封驳地,相期叶力共推车。
    惯看东阁批黄敕,同向南衙沮白麻。
    高兴竟归安石墅,大疑犹访魏舒家。
    仅存一鉴今亡矣,想见昕朝亦叹嗟。

    8 《送归善郑主簿》 宋·刘克庄

    境胜多遗迹,州贫异旧闻。
    雌堂方致士,矮屋可烦君。
    黄放无遐迩,朱勾有惰勤。
    岭民如见问,白首布襦裙。

    9 《感春四首》 唐·韩愈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10 《石淙(一作五淙十首)》 唐·孟郊

    岩谷不自胜,水木幽奇多。
    朔风入空曲,泾流无大波。
    迢递径难尽,参差势相罗。
    雪霜有时洗,尘土无由和。

    11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此后江陵时作)》 唐·元稹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
    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
    逸骥初翻步,鞲鹰暂脱羁。
    远途忧地窄,高视觉天卑。

    典故隐居生活

    12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悼亡

    13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唐·曹唐

    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
    净扫蓬莱山下路,略邀王母话长生。
    上元元日豁明堂,五帝望空拜玉皇。
    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14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15 《哀时命》 先秦·庄忌

    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
    往者不可扳援兮,徠者不可与期。
    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
    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历兹。

    楚辞

    16 《无题》 明·唐寅

    此身陷入酽寒中,血脉归心迓谷风。
    雪妒冰猜情愈白,云酸日涩笑犹红。
    尘泥养份残骸纳,香影知音惰性空。
    造化小儿凭杜撰,冻凝块垒始丁东。

    17 《野农谣》 宋·利登

    去年阳春二月中,守令出郊亲劝农。
    红云一道拥归骑,村村镂榜粘春风。
    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唯闻是年秋,粒颗民不收。

    18 《瓦亭聊句》 宋·苏舜元

    阴霜策策风呼虓,羌贼胆开凶{左凶右炎}豪。
    赤胶脆折乳马健,汉野秋穟黄云高。
    驱先老尩伏壮黠,裹以山壑鬼莫招。
    烽台屹屹百丈起,但报平安摇桔槔。

    19 《监试呈诸试官》 宋·苏轼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
    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
    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20 《省兵》 宋·王安石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
    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後距方完坚。
    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