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人者的诗词(614首)

  • 21 《狱中上梁王书》 两汉·邹阳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

    古文观止写人品格寓理

    22 《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高中文言文治国哲理

    23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古文观止生活赋税

    24 《何人斯》 先秦·佚名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诗经弃妇

    25 《原道》 唐·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古文观止推崇儒道

    26 《东京赋》 两汉·张衡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苟有胸而无心,不能节之以礼,宜其陋今而荣古矣!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缪公于宫室,如之何其以温故知新,研覈是非,近于此惑?”“周姬之末,不能厥政,政用多僻。
    始于宫邻,卒于金虎。
    嬴氏搏翼,择肉西邑。
    是时也,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

    叙事抒情赞扬建筑

    27 《狱中杂记》 清·方苞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数十人。
    ”余叩所以。

    叙事

    28 《治安疏》 明·海瑞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
    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

    奏疏

    29 《何人斯》 先秦·诗经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30 《西都赋》 两汉·班固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
    众流之隈,汧涌其西。

    叙事议论

    31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
    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古文观止赞颂

    32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 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劝谏寓理

    33 《秋水阁记》 清·钱谦益

    阁于山与湖之间,山围如屏,湖绕如带,山与湖交相袭也。
    虞山,嶞山也。
    蜿蜒西属,至是则如密如防,环拱而不忍去。
    西湖连延数里,缭如周墙。

    写景怀古抒情苦闷

    34 《争臣论》 唐·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

    35 《辨奸论》 宋·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古文观止议论

    36 《齐桓晋文之事》 先秦·孟子及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高中文言文游说仁政思想故事

    37 《咏怀八十二首》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抒情

    38 《送杨少尹序》 唐·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古文观止送别序文

    39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古文观止抒怀劝诫赠序

    40 《括贺新凉》 宋·林正大

    生长湖山曲。
    羡吴儿、呼吸湖光,饱餐山渌。
    世外不须论隐逸,谁似先生冰玉。
    自骨冷、神清无俗。

    宋词三百首豪放爱国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