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曰的诗词(1026首)

  • 421 《梅圣俞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古文观止序文

    422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古文观止史论传记序文

    423 《祭石曼卿文》 宋·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
    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古文观止祭文赞颂写人抒情

    424 《泷冈阡表》 宋·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古文观止写人父母

    425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

    426 《辨奸论》 宋·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古文观止议论

    427 《心术》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古文观止议论用兵

    428 《张益州画像记》 宋·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古文观止叙事写人抒情

    429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古文观止策论

    430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古文观止史论

    431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散文

    432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433 《上梅直讲书》 宋·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古文观止感恩书信

    434 《喜雨亭记》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古文观止咏物写雨忧国忧民

    435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古文观止叙事抒怀

    436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古文观止写景抒怀

    437 《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古文观止隐逸生活

    438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文观止碑文赞颂写人

    439 《三槐堂铭》 宋·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古文观止赞颂写人

    440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古文观止写人隐居生活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