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羲之的诗词(25首)

  • 1 《寄赵碧澜右之》 宋·顾逢

    二十年朋友,同吟五字诗。
    琴精毛敏仲,字逼晋羲之
    多听诸公说,堪为后辈师。
    苕溪深隐好,不欲仕明诗。

    2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宋·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3 《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 宋·周必大

    甲库供团扉,宸毫御古诗。
    龙蟠仍凤翥,谁数晋羲之

    4 《挽赵秋晓》 宋·梅时举

    蟾宫年少梦成非,桥梓空分桂一枝。
    酒圣诗狂唐太白,笔精墨妙晋羲之
    商山早隔人间世,男子不成天下奇。
    闻道宝安埋玉树,一航秋雨寄相思。

    5 《咏史下·王羲之》 宋·陈普

    不缘廓庙尽谈空,安得狐狸啸晋宫。
    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

    6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辞赋精选状物写人寓理

    7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 宋·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
    支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8 《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宋·楼钥

    书家千载称兰亭,兰亭真迹藏昭陵。
    只今定本夸第一,贞观临写镌瑶琼。
    黄閍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於石。
    大令亲书保母铭,况是当时晋人刻。

    9 《梅花》 宋·张道洽

    才有梅花便不尘,和霜和月为精神。
    风流晋宋之间客,清旷羲皇以上人。
    年后腊前无尽意,水边要下自然春。
    万花锦绣东风闹,难浼悠悠玉雪身。

    10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宋·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
    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後,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11 《咏怀八十二首》 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抒情

    12 《三都赋》 魏晋·左思

    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
    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辞赋精选地名言志讽刺

    13 《大鹏赋·并序》 唐·李白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
    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

    志向

    14 《历代传授歌》 宋·陈普

    伏羲神农黄帝氏,名曰三皇居上世。
    少昊专顼及高辛,唐虞尧舜为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三王禹汤文武是。
    尧舜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15 《书皇极经世后》 宋·邵雍

    朴散人道立,法始乎羲皇。
    岁月易迁革,书传难考详。
    二帝启禅让,三王正纪纲。
    五伯仗形胜,七国争强梁。

    16 《木皮散人鼓词》 清·贾凫西

    释闷怀,破岑寂,只照着热闹处说来。
    十字街坊,几下捶皮千古快;
    八仙桌上,一声醒木万人惊。
    凿破混沌作两间,

    17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唐·储光羲

    仲夏日中时,草木看欲燋。
    田家惜工力,把锄来东皋。
    顾望浮云阴,往往误伤苗。
    归来悲困极,兄嫂共相譊.

    18 《古诗赠方希直》 宋·叶见泰

    吾友方济宁,其人世希生。
    有如炎燉之雪,曙天之星。
    平生特立不徇俗,穷年矻矻,惟究心乎羲文周孔之遗经。
    一旦起作郡,卓然为群黎之怙恃,列牧之仪刑。

    19 《米元章书简帖赞》 宋·岳珂

    论书自晋始,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
    降而六代,又以其羽尚之笃而溺之于专。
    维唐设科,身判书言。
    作成自初,欧褚争先,

    20 《草书歌》 明·朱瞻基

    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
    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
    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