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识者的诗词(82首)

  • 1 《诗三百三首》 唐·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唐诗三百首高中古诗边塞赞美将军

    2 《缘识》 宋·宋太宗

    玄珠玄珠存今古,总在眼前无一睹。
    圆似明珠照十方,或来或去寒无雨。
    本是真,玄中圣,天仙地仙收不尽。

    3 《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 宋·王洋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兴亦知窥阃壘。

    4 《缘识》 宋·宋太宗

    白发长,眉似雪,宗禅和尚何分别。
    百尺高山足浮云,万丈海中有明月。

    5 《缘识》 宋·宋太宗

    因缘业障遇真稀,黄帝乘龙岂是非。
    达识尚凝常恍惚,愚蒙溶解故相违。
    华池秘密人天授,神室光扬日月辉。
    智者无言皆口默,敢将容易论玄机。

    6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雨中游包山精舍》 唐·陆龟蒙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
    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
    乃知烟霞地,绝俗无不得。
    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

    7 《送务绅禅者分卫歌》 宋·释梵言

    豁灵明,开正首,脱却多年肮臭破布袄。
    顶门一劄,眼晴便定动,如今识得无能老天。

    8 《圆禅者求颂》 宋·释正觉

    枯歇身心百不思,湛圆自照劫空时。
    妙明智鉴那留垢,虚廓灵机未度丝。
    的的髑髅看活眼,堂堂尘刹用閒眉。
    是须恁麽承当去,鼻孔累垂识祖师。

    9 《缘识》 宋·宋太宗

    我一囊盛宽世界,从头点取人数在。
    万里山河宽更宽,一切众生智者解。
    因缘殊胜是因缘,方便法门天最大。
    天最大,无比擬,

    10 《缘识》 宋·宋太宗

    清静真空理,不无解者难。
    纵横依见性,廓落智中观。
    坦荡归仁德,辛勤久远看。
    勿教为逆顺,平地入云端。

    11 《治安策》 两汉·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古文观止策略公文

    12 《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 两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古文观止叙事议论抒怀

    13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14 《赐萧瑀》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哲理启示

    15 《七发》 两汉·枚乘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
    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
    纷屯澹淡,嘘唏烦酲,惕惕怵怵,卧不得瞑。

    辞赋精选写人讽喻

    16 《西征赋》 魏晋·潘安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
    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
    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此三才者,天地人道。

    咏史写景

    17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18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小学文言文学习哲理

    19 《黠鼠赋》 宋·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故事写鼠

    20 《鹦鹉赋》 两汉·祢衡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
    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其辞曰: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
    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

    辞赋精选宴会咏物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