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异的诗词(473首)

  • 161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唐·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
    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古文观止祝贺

    162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唐·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古文观止劝慰友人书信

    163 《纵囚论》 宋·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古文观止史评

    164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古文观止哲学理论

    165 《古人铸鉴》 宋·沈括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哲理故事

    166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初中文言文写山写景

    167 《天问》 先秦·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楚辞

    168 《九章》 先秦·屈原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楚辞抒怀

    169 《九辩》 先秦·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楚辞悲秋长诗

    170 《招魂》 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楚辞

    171 《惜誓》 两汉·贾谊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楚辞

    172 《七谏》 两汉·东方朔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楚辞

    173 《九叹》 两汉·刘向

    逢纷
    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
    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
    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

    楚辞

    174 《闲情赋》 魏晋·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写人美人

    175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初中文言文游记写景抒怀怀才不遇

    176 《柳毅传》 唐·李朝威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爱情神话故事

    177 《促织》 清·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高中文言文叙事小说抒怀愤懑

    178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

    179 《黄鹤楼记》 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景点游记

    180 《上林赋》 两汉·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
    今齐列为东藩,而外私肃慎,捐国逾限,越海而田,其于义固未可也。

    写景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