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淳仁的诗词(100首)

  • 41 《和佥事夹谷之寄韵》 宋·方逢辰

    夫子说周易,肇开太极分。
    及乎作春秋,下逮西狩麟。
    混辟至决裂,坚冰致习驯。
    三皇何皞皞,五帝何纷纷。

    42 《汴城(有序)》 明·顾禄

    黄河怒触龙门裂,突蜃冲蛟肆妖孽。
    □谁首倡导洪流,驱使生灵陷鱼鳖。
    群雄尽向草泽生,青袍白马连州城。
    □时将相总骄懦,可怜不救兵纵横。

    43 《义役》 宋·汪师旦

    管窥当世务,如见肺与肝。
    惟有差役法,立判最为难。
    姑以一乡论,利病胡可殚。
    地里有宽狭,户籍有耗繁。

    44 《云安监劝学诗》 宋·王日翚

    云安古汤谿,□□□□滨。
    无室不盐烟,无民不樵薪。
    士子独希少,锥刀事艰辛。
    我因沿檄来,暇日聊咨询。

    哲理

    45 《成都书事百韵》 宋·薛田

    混茫丕变造西阡,物象熙熙被一川。
    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
    云敷牧野耕桑雨,柳拂旗亭市井烟。
    院锁玉溪留好景,坊题金马促繁弦。

    46 《耆英会诗》 宋·张问

    槐庭二老乐尧仁,盛集高年洛水滨。
    华衮具瞻虽礼绝,白头序齿却情亲。
    清闲几席同禅院,山野巾裘似隐沦。
    尊酒椒香才过节,池塘草色已催春。

    47 《上执政四十韵》 元·雅琥

    圣主飞龙日,求贤似拾珍。
    典谟皆故老,登用必元臣。
    日月当黄道,风云拥紫宸。
    华封归帝力,寿域囿吾民。

    48 《临云叹》 明·葛高行文

    临高云而三叹兮,抚简册以致思。
    步花阴而四顾兮,内伤悲而移时。
    睹扶光之如箭兮,哀岁月其难追。
    仰浮云之飘飘兮,志凛然而与世披。

    49 《感寓》 宋·陆游

    人生堂堂七尺身,本与圣哲均称人。
    唐虞乃可让天下,光被万世常如新。
    哀哉末俗去古远,斫丧太朴浇全淳。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锱铢必先计利害,讵肯冒死求成仁?不欺当从一念始,自古孝子为忠臣。

    50 《题薰陾中兴庆寿颂》 宋·杨万里

    炎晖十华生太皇,即宋光武赵少康。
    皇穹柱折地无轴,再辟三极纪八荒。
    与天同仁自同寿,八十万岁登九九。
    淳熙天子驾苍龙,春王三朝领群后。

    51 《叙雨:》 宋·张耒

    雨山之泉兮冽以清,淳注万古兮无亏盈。
    应龙蟠守兮谨防扁,有神司之兮帅群灵。
    神君曷处兮山之穹,云郛雾阙兮都邃宫。
    腾驾逸景兮驭清风,上友仙圣兮佑帝躬。

    52 《送黄叔源之甘肃州尹》 元·王冕

    江风飘飘杨柳青,江烟漠漠花冥冥。
    春光潋滟动笙乐,泼酷弄影蒲萄倾。
    客路迢迢平不颇,应有儿童迎五马。
    文章太守今几人?风流未有如今者。

    53 《自感》 元·王冕

    父母生我时,爱如掌上珠。
    襁褓辟寒暑,乳哺随所须。
    周岁会言语,大小相引呼。
    摇头却梨栗,行行不须扶。

    54 《乐哉襄阳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
    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
    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甘橘荐清◇。
    磊落金盘烂璘璘,槎头缩项昔所闻。

    55 《上汉谣》 宋·范仲淹

    真人累阴德,闻之三十天。
    一朝鸾鹤来,高举为神仙。
    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56 《四民诗其四·商》 宋·范仲淹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57 《寄题阳武宰王安之庆丰亭》 宋·梅尧臣

    官为人父母,身自奉其亲。
    结宇後园中,散步以怡神。
    寒温适所适,朝夕馈尔珍。
    诸孙同在傍,嬉戏情各均。

    58 《次韵丰守宴新进士》 宋·刘克庄

    联镳共醉杏园春,英辟龙飞为作新。
    诸老破荒□□宋,三台接武辅乾淳。
    贤侯推广崇儒化,先辈□□□士仁。
    珍重黄堂一杯酒,也沾白发旧词臣。

    59 《邛州俯听三省堂》 宋·文同

    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
    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
    总总群圣书,论说尤谆谆。
    后贤守为法,不敢忘逡巡。

    60 《恭和御制赐史浩古诗》 宋·周必大

    粤从三代还,岁月过千{左礻右冀}。
    时岂无贤君,道未契寰旨。
    煌煌唐太宗,勋业在所喜。
    寇攘既扫除,蛮貊毕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