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宋·苏辙
尝闻左师言,少子古所喜。
二儿从两父,服辱了百事。
佳子何关人,自怪余此意。
看书时独笑,屡与古人值。
他年会六子,道眼谁最驶。
衣钵傥可传,田园不须置。
45
《和陶渊明二十首》 宋·陈造
访书酒诰空,扬子浪伤时。
颂德誉大人,刘伶颇费辞。
人生意行耳,暇复商略兹。
用己律世人,一信起千疑。
规规滞所然,在物宁非欺。
我心受风舟,漂然随所之。
48
《忆渊明二首》 宋·冯时行
五音不害道,其如哇淫何。
聊以写我心,素琴时按摩。
澹泊有妙意,岂忧焚天和。
贤哉等溟鸿,竟免婴祸罗。
52
《题暇亭》 宋·释文珦
人与山同静,亭巡紫翠间。
无时临镜水,终日见南山。
子敬心犹杂,渊明意自閒。
坐来轻世事,薄暮鸟飞还。
54
《题渊明祠堂》 宋·喻良能
宅边虽有五柳树,归去已荒三径园。
平生胸中羞五斗,偶尔城市羡华轩。
盈樽浊酒自可漉,得趣古琴那用弦。
欲知耿耿忠愤意,甲子断自永初年。
57
《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60
《感怀示儿辈》 宋·辛弃疾
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
归田曾有志,责子且无诗。
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
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