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至的诗词(857首)

  • 21 《论诗五首·其二》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励志哲理写人

    22 《过秦论》 两汉·贾谊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议论

    23 《论盛孝章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魏晋·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哲理故事

    24 《子产论政宽猛》 先秦·左丘明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古文观止写人外交哲理

    25 《展禽论祀爰居》 先秦·佚名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
    臧文仲使国人祭之。
    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古文观止议论

    26 《论贵粟疏》 两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古文观止议论农业策略

    27 《辨奸论》 宋·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古文观止议论

    28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古文观止策论

    29 《范增论》 宋·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古文观止史论

    30 《贾谊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31 《晁错论》 宋·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古文观止议论写人抒情

    32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议论历史借古讽今

    33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古文观止史论谋略

    34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古文观止史论写人

    35 《论积贮疏》 两汉·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奏章议论

    36 《声无哀乐论》 两汉·嵇康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
    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感叹生命

    37 《运命论》 魏晋·李康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
    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忧思感慨命运

    38 《封建论》 唐·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论述政治

    39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宋·文天祥

    俨然楚君子,一日造王庭。
    议论探坚白,精神入汗青。
    无书求出狱,有舌到临刑。
    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铭。

    40 《秋夜与子充论文退而赋诗一首因简子充并寄胡》 明·宋濂

    太虚之气随物形,天声地声由此生。
    小或簸荡吼河海,大将触搏流风霆。
    天轮胶戾神鬼战,地轴挺拔蛟龙争。
    圈臼洼污各异奏,彯沙礜石咸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