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咏物
4
《遣载入闽从李守约》 宋·黄大受
考亭高弟说乌洲,小子何妨作远游。
问学再三勤管贯,立身第一在操修。
机心仅可文章用,邪说毋从释老求。
更做程文须典实,年来华藻近轻浮。
6
《咏史》 唐·罗隐
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笔砚珊瑚架,赵胜宾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资国计,只应邪说动人心。
九原郝泚何由起,虚误西蕃八尺金。
9
《欣欣篇》 宋·孙介
欣欣雪斋叟,年少本孤寒。
愁怀厄羁寓,兀坐起长叹。
慷慨念前世,圣门真右观。
邹人息邪说,吏部回狂澜。
10
《偶作》 宋·杨简
道心非动静,学者何难易。
痴云欲扫除,迅霆无异拟。
无妄而徵疾,勿药斯有喜。
一轮秋月明,云为岂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