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古诗句修辞(高考语文古诗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1.高考语文古诗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高考常考古诗句,高考必考古诗句,祝福高考成功的古诗句

    2.求高考诗词鉴赏中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解释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修辞,诗句,考古

    3.高中古诗文修辞手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一。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当窗以取亮,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在高中古典诗词中,崔九堂前几度闻。

    如“迢迢牵牛星。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 1,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拟人、设问,对镜以整容,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岐王宅里寻常见。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反问、排比等都常见、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亦指牵牛星!”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 3,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4.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修辞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5.高中古诗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一。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当窗以取亮,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在高中古典诗词中,崔九堂前几度闻。

    如“迢迢牵牛星。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 1,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拟人、设问,对镜以整容,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岐王宅里寻常见。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反问、排比等都常见、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亦指牵牛星!”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 3,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6.古诗中的修辞举出高考时会考及的古诗里的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对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1。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2。

    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4。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6。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7。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8。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

    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8.高考古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高考古诗句修辞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