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关于祖国的诗句(谁能告诉我宋朝爱国的诗句有哪些?)

    1.谁能告诉我宋朝爱国的诗句有哪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这位爱国诗人生于南宋末年,一生为抗元奋斗不止,最终兵败被捕,写下这首《过零丁洋》以明志。其壮烈之情,决死之心,让后人读过之后都忍不住生出敬佩之情。但是毕竟南宋灭亡,文天祥之败也是大家所能理解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

    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这位民族英雄想要光复中原的急切心理。而下阕开头的这四个短句,更是将岳飞的悲愤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所读者皆忍不住生出一股爱国豪情。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

    《州桥》这句诗中的使者就是指范成大本人,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沦陷区的百姓问他“什么时候我们的军队能真的打过来啊?”。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要说到南宋爱国诗词,陆游永远是绕不过去的一位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终生以光复中原为志,只可惜一生四处漂泊,至死也没有看到光复中原。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辛弃疾可以说是南宋所以词人中最让人悲愤的一位了,因为这位的一生经历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辛弃疾并非南宋人,而是北方的遗民,年少时是北方起义军的将军,后来因为叛徒出卖,义军分崩离析,辛弃疾带着数十骑兵闯入金军军营活捉叛徒回归南宋。

    2.南宋的爱国古诗

    “词,古诗流也,吟咏情性,莫工于词”(尹觉《坦庵词跋》)。

    “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张炎《词源》卷下)。词在一般宋人心目中,通常只是一种吟风弄月、抒写私生活环境中产生之感情的文体,因此从晚唐五代到北宋的词篇中,很少写到重大的社会题材与生活内容,基本未能反映出词人作为“精英阶层”(因为其中很多是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高层次文人)对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到了南宋,由于前不久所发生的靖康国难和当时宋金对峙的严峻局势,词中才勃涌进了一股强劲的爱国忧政思潮,这就使得士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得以在原先被视为“小道”的词体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在这些产生于国家多事之秋的词篇中,人们终于重又感知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高风亮节。

    应该指出,宋代有相当一大批士大夫文人是深具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拿北宋来说,范仲淹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他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以及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襟怀,充分显示了他心系天下、献身社会的崇高理念。此外,如幼年时代的苏轼即“奋厉有当世志”,努力想成为像东汉范滂那样一位清官贤吏。

    而王安石、司马光等新旧党争的领袖人物,虽然政见不同,但他们想要经邦济世、为社会干一番事业的初衷却又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综观北宋的士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富有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消翻检他们的大量奏谏文章,就可强烈地感知其“社会良心”。

    而在他们所写的“小词”中,也偶会流露其关注时事、经世济时的心迹。例如范仲淹在镇守西夏边界时所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就赫然出现了“燕然未勒”的惋叹;而在苏轼笔下,更出现了这样豪迈的词句:“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如梦令》)只是由于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所以北宋士大夫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主要在其诗文作品中反映出来,而词则基本远离了这方面的内容,故直到北宋末年仍被局囿于那种莺莺燕燕、倚花柳的狭隘圈子中,这不能不说是北宋词的一种缺陷和遗憾。 但是,上述词与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基本脱节的状况,却在南渡初年得到了迅速的纠正。

    靖康之变的鼓,不仅改变了宋朝的国运,也迫使士大夫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于是,爱国和忧政的情志变成一股洪流,奔泻到了他们所写的各体文学作品中。

    在这种情势下,词也莫能例外,它的“言志”功能得到了前所未见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那类抒写爱国忧政之情的词篇中,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被社会责任感所激起的心跳和脉动。

    这种情况,首先可从岳飞谈起。当然,岳飞乃是一位抗金名将,人们自不能将他以“文人”视之,但是他所写下的爱国词篇,却颇能显示南渡初期词人们的共同心情和小词映现士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普遍情况。

    这里,且举其最有名的《满江红》为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词中最显慷慨激昂的句子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最能激励人心的句子,则又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前者,写出了爱国志士们共同的复仇心理;后者,又表明了他们肩负复国重任而感发的迫切自勉心情。对此,且作简略分析: 俗语有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靖康之变的直接后果是金人竟把二位“君父”(徽、钦二帝)俘虏并押到了北方,对宋朝的臣子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奇耻大辱吗?据史书记载:金兵将徽、钦二帝及宫妃们押上马车时,宫妃们曾在车内大声叱骂前来送行的宋臣道:“尔辈等任朝廷大臣,作坏国家至此,今日却令我辈塞金人意,尔等果何面目?”这些被骂的大臣们只好“回首缄默而已”(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引《封氏编年》)。尽管岳飞等人对北宋的亡国并不负有任何责任,但作为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宋朝臣子,面对这场皇帝被掳的事变,心中当然会充满着蒙羞受耻的感觉,并进而反弹出报仇雪耻的强烈欲念。

    何况,金兵所到之处,屠我城池,戮我人民,使我大好河山变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记载:汴京在事变之前人口将近百万,而在金兵屠城之后,壮丁已不满千人,“东及沂、密,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颍,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

    ),这越发激起了爱国之士对金国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因此,岳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是一种寓有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的热血沸腾之言,表现了当时所有爱国臣民共同的雪耻情结和复仇心理。

    而由此,更又激发了他以复国为己任的社会。

    宋代,诗句,祖国

    3.南宋时的爱国诗人和作品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位老人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在南宋中期的几位著名诗人中,如果说杨万里和范成大在题材方面各有所重,在风格方面各有所长,那么,陆游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更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和更为老练的技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诗中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愿,在当时以及后世,都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陆游(公元1125一1210年)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当过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当过京西路转运副使。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前后,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故乡,侥幸地逃过了那一场大劫难。

    但北宋王朝覆灭的耻辱,却深深地铭刻在当日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感的士大夫心中,据陆游《跋傅给事帖》说,绍兴初年他刚懂事时,经常看到长辈们“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这样一个时代、社会与家庭氛围,使陆游从小就受到了一种民族意识的熏陶。

    成年后的陆游,生活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绍兴十四年(1144年)到乾道五年(1170年)为第一阶段。

    大约在二十岁时,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不久,由于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位儿媳,这对感情深厚的夫妻硬被拆散,陆游再娶王氏,唐琬也改嫁他人。

    但这件事使得陆游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他一生中写了不少诗追怀唐琬和这一段不幸的婚姻。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到临安应考,省试第一。

    然而在第二年的复试中,却因为陆游名列于权相秦桧的孙子之前,被除了名。直到几年后秦桧死去,陆游才得到起用,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回临安任职,后来做过枢密院编修,和范成大、周必大等人一起,担任文字方面的工作。

    这时,金主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南下,进逼川陕、荆襄与淮扬,宋金夹江对峙,发生大规模的激战。幸而虞允文采石一战力挽狂谰,加上金国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被杀,宋金又一次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宋王朝才度过了又一次危机。

    在民族命运面临危难的关头,陆游的热情和理想被充分激发出来,形诸许多诗篇。至宋孝宗即位后,主战派占了上风,张浚以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北伐,他对陆游十分赏识。

    但很快宋军符离惨败,北伐失利,隆兴和议签订,张浚被解除职务。不久前刚刚调为隆兴府通判的陆游也被扣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史》本传)的罪名,罢黜归乡,一住就是五年,直到四十六岁时出任夔州通判。

    从乾道六年(1170年)到淳熙五年(1178年)是第二阶段。陆游于乾道六年底到达夔州,一年以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请,入幕襄理军务。

    四川宣抚使驻汉中,是抗金的前线,王炎又是一个干练的统帅,这时陆游感到非常兴奋,从此生活与创作都出现了一片新天地。他身穿戎装,骑马走遍汉中一带的军事要塞,置身金戈铁马,面对萧萧边关,耳听刁斗笳鼓,写下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诗词。

    但这种快意的生活却没有几个月的时间,随着王炎调回临安,陆游也被调至成都担任安抚司参议官的闲职。他似乎感到抗击女真、收复失地的理想又一次成了泡影,在失望之余,把时光多半消磨在歌儿舞女、酒宴应酬之中,想在这沉醉中压下心头的痛苦。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川陕,陆游一共住了九年,由于他亲自到了第一线,体验了战场气氛,并经历欲战不能、壮志难酬的感情波澜,所以他在这期间的诗歌创作获得了以前所没有的成就;他的全部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正是为了纪念这一段值得留恋的生活。 从淳熙五年到陆游去世是第三阶段。

    五十四岁的陆游于淳熙五年离川东归后,曾担任过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但不久就被赵汝愚弹劾,罢职回乡。此后近三十年间,虽几度出任公职,大部分。

    4.关于祖国的诗句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1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4、《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写祖国的诗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

    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

    宋代的关于祖国的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