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析古诗句(关于自私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自私的诗句有哪些?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释义:君子把义气看得重,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贝尔奈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人人都是自私的(普劳图斯) ●自私是永远存在的(伏尔泰) ●自私是万物之源泉(骚塞) ●自私是平静的,它是自然力量,你可以说,树也是自私的(罗·路·史蒂文森) ●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英国) ●一切聪明人都是自私的(爱默生) ●只顾自己捞一把,哪管他寸草不生 ●只要蛇肚了饱,不管哈蟆掉了皮 ●只顾自己碗里满,不顾人家肚里空 ●与其得罪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我何之百姓 ●自己的东西当宝,别人的东西当草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许多人知道如何享乐,却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已不再向别人提供欢乐(阿瑟·赫尔普斯) ●人被认为自私自利,并非因为追求自己的福利,而是因为不顾邻人的福利的缘故(英国) ●人一生下来就离不开别人:谁只为自己活着,谁就枉活一世(弗·夸尔斯)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渺小的(蒙田) ●人为了谋取私利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罗·勃朗宁) ●人总是先顾自己的利益(马里亚特) ●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奥维德)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的利益之上(忒壬斯) ●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拿破仑) ●理智、正义和平等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地球上的人类,唯有利益有这种力量(托·杰弗逊) ●保住你所拥有的,争取你所得到的(布尔沃·利顿) ●每个人都应照顾自己的利益,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普劳图斯) ●谋求自己的利益是美德或者是正当的处世之道唯一重要的基础(斯宾诺莎) ●自私自利有时候一个人得到他所想得到的东西,但更多的时候是使他得到应受的(非洲) ●自私的心灵是会饱尝它应得的苦痛的(爱·扬格) ●私心重,祸无穷 ●自私自利的人不会爱别人,但也决不会爱自己(德国) ●私德所能接受的最高的颂扬就是仆人的赞美(塞·约翰逊) ●那些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们,注定要被仇恨的锁链锁住,而且绝不可能挣脱那些锁链〈法句经〉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他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他的一部分(欧洲) ●不要用别人的刀为自己立功(日本) ●损人利已,分文不值,容不得他人本身就是自私,忍受不了他人的自私并加以谴责的其实也是一种自私(桑塔亚那) ●枯干的果树上,莫想摘取大甜梨;贪图私利的人,莫想做出好成绩(蒙古族) ●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来 ●想自个儿上天国的人,绝对上不了天国(德国) ●都为自己打算的人群里,不会出英雄(苏联) ●一旦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人生就会变得没目标 (法国) ●自私为一切天然与道德的罪恶根源(希腊) ●自私是人类万恶之源(莱斯顿) ●利已心是最坏的顾问(英国) ●追求私利,所有的美德就会付诸东流(苏联) ●犹如细流在大海里消逝,美德在自私自利中丧失(拉罗什富科) ●在人人都自私的地方,智者不仅不比愚者好,反而比愚者还危 险(弗劳德) ●公道达而私门寒,公义立而私事息 ●万恶皆由私字起,千好都从公字来 ●自私自利人人憎,大公无私人人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人不为已,顶天立地 ●人不为已遇事不迷 ●走正路的人,不怕迷失方向(阿尔巴尼亚) ●无私者公,无我者明 ●公事不私议 ●想着自己的人被尘土埋没,想着群众的人威名远扬(哈萨克族) ●穿着私字鞋,走不了公字路 ●欲除烦恼先忘我,历尽艰难好作人 ●为财而生,不如为众而死(朝鲜) ●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汉书〉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慎子〉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宋·林逋) ●君子不以私害公(汉·韩婴)。

    如何赏析古诗句,古诗评析怎么写,登高古诗评析

    2.如何品析古诗

    古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考必考的一种题型,尽管不少学生把诗词背得烂熟,但赏析起来却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仅谈一下个人对诗歌赏析的一些观点,供初四复习的同学参考。

    对于诗歌这种体裁来说,背诵是必要的,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需要,但对于赏析来说,仅仅会背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诗歌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了解诗人的思想状况,唯有这样,你都能够进行赏析。从近年来诗歌赏析命题情况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比如让考概述诗歌的内容,归纳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例如:《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一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答:突出泰山原雄伟高大的特点。)用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例如:《过零丁洋》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诗句隐含的意义,如《登飞来峰》诗中的“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困难、挫折、防碍等),等等。

    第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再如《登飞来峰》,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三、对诗歌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与赏析。既要写出诗句的意思,又要写出诗句在表达的特点和效果。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工事的对仗,生动形象地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如《饮酒》,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答:“见”为无意所见,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悠然闲适发表的心境)。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点明了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第五、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欣赏诗歌意境。如品味《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答案略),再如《春望》,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参考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而不住挠头叹息。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乡的情怀。)

    第六、赏析诗歌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本诗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身在此地写想彼在之思此地,当今日写想他日之忆今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再如《天净沙 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结合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上六个方面。不论从哪个方面赏析,都要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和

    评析,诗句

    3.如何鉴赏古诗

    鉴赏古诗首先当然是评析古诗的中心含义,写景?抒情?还是叙事?这些都可以在一些比较全的参考书上的加点字注释与全诗翻译配合选用做到。

    其次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看上去好像和第一个比较雷同,但是绝对不是这样,比如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话,苏轼的诗的中心含义是赞美春天,而写作意图是抒发作者对春天事物的喜爱情绪,苏轼喜河豚,这点我想大家因该有所耳闻吧。

    然后是了解作者,有必要可以了解写作背景,那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由作者的性格,偏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品味诗,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就是多读,背诵,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些道理我就不多说了。

    以上是我的个人心得,仅作参考,愿对你有所帮助。

    4.怎么评析一首诗?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十一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北京卷一般仍保留一小题为选择题),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上面列举的五首诗,无一不是“浅易”的古代诗歌。(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王维的《过香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张籍的《秋思》,由题目及诗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比如2003年的试题,首先要求依据题干中有关“诗眼”概念的解说,确认“咽”与“冷”是诗眼;又要求“结合全诗”说明“为什么”,这就需要整合全诗。具体而言有三个要点:一是“咽”“冷”运用了比拟、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景象更为生动形象,这是语言技巧层面的鉴赏;二是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这是诗歌形象层面的鉴赏;三是表达出作者禅寂的心境和追求,这是思想感情层面的鉴赏。可惜的是,许多考生根本不注意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也就无法正确赏析,于是有不少这样的答案:“……因为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泉声和日色与危石和青松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全诗的主旨相照应。”此类答案除了套话外,没有一点有价值的“赏析”,自然只能得0分。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秋思》一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如山东卷考查的《江阴浮远堂》,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愁”,“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一种常人少有的心理,将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5.如何赏析诗句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

    6.怎么赏析诗句

    诗词鉴赏

    【风晴雪原创·请勿复制】

    诗词赏析的题目有一定的答题步骤,只要多加练习,可基本保证不会失分。

    1.简单翻译赏析的句子

    2.写出该诗句描绘的景象的情感(如:旷远,开阔,忧愁等等)

    3.写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联合作者的背景生平,这些一般会在题目后有简单提示,如:作者此时在XX贬谪途中

    4.强调诗词中运用的修辞,并点出运用在哪里,好处与作用

    5.联系全诗总结单句效果

    大体上就是这么几点了,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可以参考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他人答案整理】

    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鉴赏方法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

    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7.如何赏析诗词句

    诗歌鉴赏就是那最死的东西了,要一定的积累的,不要看每次的诗不一样,但里面反映的思想就在那几种里变来变去,所以一定要记住那几种感情,老师复习是一定说过的吧,我就不说了,而且答这种题不能跳的,一跳分数就扣光了,比如炼字,你要先解释这字在诗里的意思,然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来表达感情的(修辞;直抒胸臆还是借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向往田园,思念,壮志难酬,借古讽今。。。。)。。

    最重要的是你要听老师怎样一层一层的分析,一步一步的深入,这是所有人认为的最重要的

    8.怎样去鉴赏古诗

    古诗鉴赏是古诗的鉴定和欣赏。对古诗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古诗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古诗的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

    鉴赏古诗的步骤大致为:

    首先,我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因为古诗是以文言文为基础创作的,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古文知识。

    其次,要了解作者生存(或生活)的社会背景

    再次,要了解作者的整个社会经历,特别是创作该古诗时的心理状态。

    第四,对作者的优美文学语言进行吸收和欣赏。

    最后,要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与其产生共鸣,或提出自己的批判意见。

    如何评析古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