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诗关于草原的诗句(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诗歌)

    1.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诗歌

    长征 那条路从历史书中 一直蜿蜒出来 比黄河还要曲折十倍 一支穿草鞋的队伍 沿着那条路 终于走进了铿锵的国歌 那条路有巨大的根系 那根系深埋在 一些回忆录里 许多老人多皱纹的脸上 爬满了那些根系的痕迹 那些根系是被草鞋踩出来的 那些草鞋把雪山都踩化了 把草地也踩成了公园 把华夏的版图一块块踩红 在那根系最狭窄的地方 便有一种强大的思想 从铁索上缓缓过渡 一些枪声成为种子 响亮地埋藏在那些思想的周围 无数生命如树叶 在那根系上发绿 无数鲜血如花朵 从那根系的底部冒出地面 无数头颅如果实 悬挂于那根系的顶梢 顺着那繁茂的根系 我熟悉了那些果实 我咀嚼着那些果实 便渐渐悟出 一些小米怎样营养一个政党 几条步枪怎样支撑一个军队 我是从电影里才听到 那个伟人在红楼上朗诵那句话的 那是个真正的诗人 那个诗人的那句诗 使许多眼泪果核般落地 于是 那红楼下的旗杆 就成了许多根系中 最笔直的一根 那条路算不上那诗人 最长的一首诗 那条路其实是一枚针 把整个民族的坚毅和顽强 紧紧地缝在了一起长征诗歌-过草地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2.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诗歌

    长征

    那条路从历史书中

    一直蜿蜒出来

    比黄河还要曲折十倍

    一支穿草鞋的队伍

    沿着那条路

    终于走进了铿锵的国歌

    那条路有巨大的根系

    那根系深埋在

    一些回忆录里

    许多老人多皱纹的脸上

    爬满了那些根系的痕迹

    那些根系是被草鞋踩出来的

    那些草鞋把雪山都踩化了

    把草地也踩成了公园

    把华夏的版图一块块踩红

    在那根系最狭窄的地方

    便有一种强大的思想

    从铁索上缓缓过渡

    一些枪声成为种子

    响亮地埋藏在那些思想的周围

    无数生命如树叶

    在那根系上发绿

    无数鲜血如花朵

    从那根系的底部冒出地面

    无数头颅如果实

    悬挂于那根系的顶梢

    顺着那繁茂的根系

    我熟悉了那些果实

    我咀嚼着那些果实

    便渐渐悟出

    一些小米怎样营养一个政党

    几条步枪怎样支撑一个军队

    我是从电影里才听到

    那个伟人在红楼上朗诵那句话的

    那是个真正的诗人

    那个诗人的那句诗

    使许多眼泪果核般落地

    于是

    那红楼下的旗杆

    就成了许多根系中

    最笔直的一根

    那条路算不上那诗人

    最长的一首诗

    那条路其实是一枚针

    把整个民族的坚毅和顽强

    紧紧地缝在了一起

    长征诗歌-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征,诗句,草原

    3.七律长征中红军渡过荒无人烟的草原是树皮的古诗

    作品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⒃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⒄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白话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长征诗意图“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

    4.关于长征中的草原

    过草地:在泡涨的尸体上行走

    今天的若尔盖湿地看上去十分美丽,绚丽的鲜花争相盛开。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从一个铜锅的故事中,人们也许能想像出草地的艰险。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立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

    长征诗关于草原的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