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雪的谚语或古诗句(有关雪的谚语 古诗)

    1.有关雪的谚语、古诗

    程门立雪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中国广为流传的典故“程门立雪”的“程门”,就是指程颐的家门。

    传说中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这样的:杨时、游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侍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成语“程门立雪”即由此而来。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

    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凄凄:寒凉。

    翳翳:阴暗。希:少。

    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朔风:北风。

    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回风:回旋的风。唐·杜甫《对雪》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无行:不成行列。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唐·高骈《对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元·黄庚《雪》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2.关于雪的诗句、谚语

    关于雪的诗句: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参考资料:

    描写雪的谚语: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指的是冬天的雪下得越大,麦子的被子铺得越厚,来年肯定有个好收成。

    瑞雪兆丰年 * 霜前冷,雪后寒。

    * 落雪勿冷,融雪冷。 *冬有大雪是丰年。

    * 冬有三白是丰年。 * 雪后易晴。

    * 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 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

    *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 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 *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 雪落有晴天。 *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8.关于冬雪的谚语和唐诗有哪些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 ◇大雪纷纷是丰年(川) ◆在山东和吉林有这样一句谚语:“雪落高山,霜打洼地”,类似的谚语在安徽、江西、广西、河北、河南等盛区均有。

    其他有关雪的谚语还有: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鲁)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赣) ◇落雪是个名,融雪冻死人(赣)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晋) ◆其他有关“冬雪”的气象谚语还有: ◇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收(川) ◇冬雪回暖迟,春雪回暖早(浙)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苏)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 唐诗描写雪的太多了。我认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为传神。

    另外有篇美文可以看看, 唐朝飘来的雪:诗雪乾坤的开拓 序:安得剪雪作诗飞 雪,向唐朝落下,落了三百多年。 那时,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诗人们对雪赋诗,累计三四千首,竟不厌嫌单调乏味。

    也是,他们最不缺的是诗力。 因此,当绽梦年初想就雪弄一个系列时,绝没想到这个题材会很快把自己送入瓶颈。

    于是一篇篇散写着,写成了含雪唐诗的细读。渐渐地,觉得实在弄不下去了。

    我难道就这样每一首含雪诗都要像模像样地写一篇细读文字吗?格局忒小,愈往下写去,实在难以写出新意,还写个什么劲儿!路窄难通行;人或告曰:要不放宽了题材范围写吧。 停下,想…… 想到了。

    的确,有很多很多可写处。诗雪里藏着一个乾坤,就看如何开拓发挥。

    [日常生活史]:就像绽梦最初设想的,只要材料准备充分,完全可以写写唐代众生的雪中生活:文人对雪、旅人愁雪、征人怨雪、平民苦雪,等等。 [宗教史一角——尘外飞雪]:可以写写文人眼中的出家人,当雪飘落,他们会有如何情形?而由于这是文人所想象,代表普通人的视角,我可以引申探究:在当时普通人看来,出家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如此? [性别史管窥——女人当雪]:目前发现几例,将雪当作女性,或其身体某些部位,或其服饰,如“雪肤花貌参差是”、“红绽樱桃含白雪”、“牵云曳雪留陆郎”等,那么,还有其它类似的句子吗?如果这能成为一个现象,我们能否从性别史方面发现点东西呢? [唐人的古人观]:唐人也曾如我们一样,做过今人。

    唐朝的“今人”是如何想象他们的古人,如王子猷、袁安、谢家子弟们呢?为什么会这样?而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王子猷们的形象,已浸染了唐人的观点,称得上是观念和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史。 [飘雪的诗史]:可以就雪这一题材弄弄唐诗本体史。

    在宫廷诗时代,雪如何被写的?被写成什么样子?后来,盛唐来了,又如何?以及两者是否存在传承关系?目前,就我翻看的极小量样本来说,答案是:存在。 也可弄弄唐诗时代史。

    唐朝包括了中国治乱循环套路的一个完整周期:乱—兴—乱。那么时代又会对雪诗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其实是传统的社会史方法,偶尔用用,还是能发现点什么的。 还有[关于诗学的几个问题——“雪”问]:雪是一个单调的物,但雪诗那么多,后人是如何避开前人下的陈套,创新造奇的?写雪诗句中,所炼之字,有过多少?雪常被用来与他物或人作比,都有哪些?其中,雪与花的互喻极为常见,那么,有唐一代,诗人们从“雪”里都玩出了怎样的“花”样? 可是,一时半会儿,绽梦又弄不成型。

    因为,埋头梳理一遍含雪唐诗,很耗时。其间,若不写点什么,绽梦很难有持续兴趣和动力将它搞完。

    因此准备先弄个笔记版之类的。梳理了一两个诗人的含雪诗,看看能否有些发现,有否话说;若有,暂先写着。

    如此边梳理边写,等完了,就能回头弄成型的东西。但也许,那时发现,现在的笔记版竟不必回炉了。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作者:梨花绽梦 回复日期:2007-4-12 12:54:00 一、杜甫:遣雪炼字 “炼字”本身就在炼字。字怎可被炼?我们一般没有深究,因为我们有种意会的思维,大家都知道它传达的意思,也就感觉不到它本身也是一种炼字。

    抑或说,随着岁月流逝,它被磨损了。在我们看来,它就是一个普通的词罢了。

    “炼字”的命运,正和“桌腿”、“山脚”一样悲惨寂寞。 绽梦闲得无聊,非要为“字怎可被炼?”找个合乎逻辑的说法。

    也就是,我要进行一到两步的语义迂回和转换,从一个意义转到另一个意义,从而使不可能不合理变成可能、变得合理。我首先问:字若不可炼,那什么可炼?在古代,就是刀剑之类的东西。

    我们看多了春秋战国和武侠的铸剑故事,炼成一把好剑,要冶炼、淬火、锻打、再冶炼,反复无数遍,然后还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最后,还得有点引子,一般是人血。炼剑的过程可以比喻为诗人为一个句子找到一个最恰切字眼的过程。

    那要寻找尝试各种类似或相近字词,放入句中,反复品味、咂摸、推敲,然后换上另一个字再试,反复多次,那要投入很多心血,还得机缘凑巧。简化表述之,即:对字眼的琢磨推敲有如炼剑,省称——“炼字”。

    阁下也许说:你啰嗦半天,说的也无非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不这样做。

    9.关于雪的谚语有什么

    1、瑞雪兆丰年 ;

    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指的是冬天的雪下得越大,麦子的被子铺得越厚,来年肯定有个好收成);

    3、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 

    4、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 

    5、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

    6、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7、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

    8、雪姐久留住,明年好谷收 ;

    9、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

    10、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11、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12、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13、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14、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15、春霜不出三日雨;(福建福州、福建福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16、雪打高山,霜打平地。

    扩展资料: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气象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如春霜不出三日雨:春季连续三天有霜,也就是连续三天晴天。福州纬度较低,春季的晴天,太阳光必定很强,白天温度连日增高,气压降低,使本地和四周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因此,也就发生了空气流动的现象,于是天气跟着变化,而要下雨了。

    雪打高山,霜打平地:不论在高山还是在平地,雪和霜都会出现。在冬季阴天时,高山的气温一般低于平地,风速也较大,因而雪下到高山不易溶化,高山上的雪一般厚于平地。雪溶化时,自然是平地上的雪先溶化完。由于高山的海拔高于平地,太阳光首先照在高山上,又因霜量毕竞有限,所以高山的霜先消失掉。但是在山的背阳坡并不如此。因而有“雪打高山,霜打平地”的说法。

    关于雪的谚语或古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