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的诗句(关于劳动的诗句)
1.关于劳动的诗句
1、《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2.关于劳动的诗句古诗大全
《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是一首极古老的农事诗,也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舒适。《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唐】李白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这首诗最后两句“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是全诗的主旨,展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及奋斗精神。《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烈日当空,农民在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滴滴汗水才能换来粒粒粮食,告诉我们食物的来自不易。
《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艰辛劳作,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首诗写出春天欣欣向荣和劳动人民的愉悦欢欣,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农谣》【宋】方岳雨过一村桑柘烟,林梢日暮鸟声妍。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未眠。
因为蚕未眠而担心,养过蚕的人才知道,蚕不眠就无法蜕皮长大,无法吐丝结茧,就像庄稼不能收获一样。农人相见当然谈农事。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词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3.有关劳动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至,他的那首《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明代冯梦龙有诗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都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这样教育太子:“朕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朕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意思是说,我每逢穿衣吃饭,都会感念耕种的农民和织女的艰辛。
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而他在自己的另一首同题诗里有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又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白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他有一首题为《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透过短短二十个字,我们不难感受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五月,是麦收的农忙时节。熟透的小麦扎煞着麦芒,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一吹,沙啦啦作响。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赞同2| 评论
4.与劳有关的诗句
1、《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2、《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4、《蚕妇》【北宋】张俞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5、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6、《乡村四月》【宋代】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7、《田家》 【宋代】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8、《归园田居·其三》【东晋】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关于劳动的古诗句
1、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蚕妇【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4、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5、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关于劳动的古诗句
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至,他的那首《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明代冯梦龙有诗云:“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告诉人们所有的富贵荣华,无不是从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除此之外,无论是刘禹锡的“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还是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都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并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这样教育太子:“朕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朕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意思是说,我每逢穿衣吃饭,都会感念耕种的农民和织女的艰辛。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
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如此描述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
而他在自己的另一首同题诗里有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又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李白一生写诗无数,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首。
他有一首题为《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透过短短二十个字,我们不难感受冶炼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五月,是麦收的农忙时节。熟透的小麦扎煞着麦芒,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一吹,沙啦啦作响。
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观刈麦》中这样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描写了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
7.关于劳动的古诗词有哪些
1、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清代:阮元《吴兴杂诗》。白话文:水的深处适合种菱,水浅处适合种稻子,不深也不浅的地方适合中荷花。
这句诗词描江南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生产的情形。2、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
——宋代:徐照《促促词》。白话文:丈夫在努力的耕种,但是还在忍饥挨饿。
老妇勤劳的纺织,却总是身上没有衣服穿。这句话说明劳动人民的辛勤,却还是缺衣少粮。
3、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唐代:王维《新晴野望》。
白话文: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4、美人首饰侯王印,尽从沙中浪底来。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美女的金首饰和王侯的金印,那黄金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从浪底沙中淘洗出来的。
5、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唐代: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白话文: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8.关于劳动的古诗
1、《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2、《归园田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4、《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译文: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5、《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9.关于劳动的诗句
关于劳动的古诗汇总如下1、《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是一首极古老的农事诗,也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2、《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舒适。3、《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唐】李白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这首诗最后两句“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是全诗的主旨,展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及奋斗精神。4、《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烈日当空,农民在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滴滴汗水才能换来粒粒粮食,告诉我们食物的来自不易。
5、《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艰辛劳作,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6、《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首诗写出春天欣欣向荣和劳动人民的愉悦欢欣,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7、《农谣》【宋】方岳雨过一村桑柘烟,林梢日暮鸟声妍。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未眠。
因为蚕未眠而担心,养过蚕的人才知道,蚕不眠就无法蜕皮长大,无法吐丝结茧,就像庄稼不能收获一样。农人相见当然谈农事。
8、《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词把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10.关于“劳逸结合”的诗句有哪些
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白话文释义: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2、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
白话文释义:人民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
扩展资料:
劳逸结合的历史典故
1、杜甫借酒劳逸结合
杜甫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2、老舍先生养花劳逸结合
老舍先生非常喜爱花,也爱养花。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因此,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再意,只要开花,对花他很有感情,看到一棵好花死了,会难过的流泪。
所以,注定他无奇花异草,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老舍先生认为,不付出劳动,一棵花也不能养活。尤其他写作累了,把花鼓捣一番,便是极好的休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