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的古诗句三国(描写云的诗句)
1.描写云的诗句
1、《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2、《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唐代: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译文:壮丽的山河,不论楚秦,处处飞白云。白云处处飞,为着长随你。长随你,你去楚山隐居。白云也跟随你渡过湘江水。湘江上,女萝做流苏,潇洒又飘逸。那里的白云真美丽,你早去早享受。
3、《虞美人·影松峦峰》
清代:侯文曜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
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
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
译文:一时间云彩与高峰相聚,与峰间青松不明的样子。望着依偎在另一侧岩壁的云彩,一样的与天交接。有时候山峰与天气为敌,不允许有一滴露珠,特别是像酒一样的颜色,浓淡随着山崖之力。
4、《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宋代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译文: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梦境中我又来到当年的庭院,深深的花丛把院门遮掩住了。斜阳默默无言地渐渐向西边沉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言,仿佛带着万般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悠悠的柳絮无声坠落,那是老天爷为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滴下的行行热泪。月光被浮云轻轻地遮掩住,那是因为含羞而挡住了泪眼,料峭的春风吹拂脸面,凄凉冷清的势头简直就像秋天一样。
5、《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2.描写云的诗句
1.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2. 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
3. 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
4. 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
5.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
6. 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
7. 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
8. 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
9.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10. 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
1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5.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6.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7.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8.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0.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描写云诗句大全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彩光浮玉辇,紫气隐元君。(唐 陈师穆:《立春日晓望三素云 》)
12、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唐 崔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 》)
13、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 (唐 董思恭:《咏云》)
14、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唐 杜甫:《云》)
15、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唐 杜牧:《云 》)
4.关于云的诗句有哪些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关于“云”励志的诗句有哪些
诗句有:
1. 《咏云》: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2. 《云》: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3. 《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 《南池杂咏五首·溪云》: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5. 《云》:漠漠沈沈向夕晖,苍梧巫峡两相依。
6. 《夏云》: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
7. 《湘云》:日西遥望自归处,尽挂九疑千万峰。
8.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9.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0. 《春云》: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
1. 云。
2. 拼音:yún。
3. 部首:二。
4. 笔画:4。
5. 繁体:云。
6. 五笔:FCU。
7. 解释:
(1)说话,引文。
(2)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
(3)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
(4)指中国“云南省”。
8. 组词:白云、云朵、云彩、风云、乌云。
9. 造句:
(1)他就是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
(2)一群壮志凌云的青年正在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3)这部电影歌颂了战斗英雄邱少云的感人事迹。
(4)张老师是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
(5)许多人被他那响遏行云的歌声吸引,纷纷伫足聆听。
(6)他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才会结识这么多响当当的朋友。
(7)这位老前辈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一定不要冒犯他。
(8)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9)许多人被他那响遏行云的歌声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10)你一遇到挫折就退缩,难道已将当年壮志凌云的理想都给忘了吗?
6.急需关于周瑜、赵云、关羽的诗句
【咏赤壁】 李 白 (唐)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 (南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咏赤壁 (唐 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题周瑜将军庙 (唐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艰,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过赤壁偶成绝句二首 (明 王奉)
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 朱桢)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旧还英雄。
周瑜宅 郑板桥(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握瑾怀瑜 (杨易)
巴丘琴殇魂慰兄,羽扇美酒两相拥。
义会总角举秣陵,佳配霓裳笑江东。
水触三江破楼船,火烧赤壁隳艨艟。
问天再借五百年,两分天下与争雄!
赤壁风月笛图 (金 李纯甫)
征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
书生那得麾白羽?谁识潭潭盖世雄?
裕陵果用轼为将,黄河倒卷湔西戎。
却教载酒月明中,船尾呜呜一笛风。
九原唤起周公瑾,笑煞瞻州秃鬓翁。
【吴·赤壁】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八声甘州】 读周公瑾传 王 质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赤壁怀古 (林迈)
武昌夏口吊周郎,两岸春风起绿杨。
上竟霸图何日在?追思尘迹事难忘。
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远夕阳。
千古吟翁哀瘦马,诗成吟咏转凄凉。
史官庙赞
慷慨知音律,风流有纪纲。
气能吞汉国,力欲展吴邦。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粱。
三分夸俊杰,四海识周郎。
范石湖先生吊周瑜诗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