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关于读不读书结果不同的诗句(韩愈所说知识的诗句)

    1.韩愈所说知识的诗句

    《符读书城南》唐 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赏析如下: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一年(816),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劝学诗。韩昶小字符,读书于城南韩氏庄。

    前六句为第一层,也是全诗的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诗歌一开始就以木料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同是木料,经过匠工不同的加工,有的就做成了车轮,有的则做成了车厢,成为形状完全不同的两样物件。然后,诗人以木喻人,指出同样是人,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有的读书,有的不读书,于是便出现了差别,分出了贤愚,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人,只有读了书,才能以诗书的规矩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由此说明读书的重要。那么如何来读书呢?韩愈提出一个字,就是“勤”。这是韩愈体会很深也多次提到的一个词,我们今天对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非常熟悉。韩愈“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的诗句,与《进学解》中讲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接下来,韩愈对比了读书不读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韩愈认为,“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人在一生下来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到了十二三岁,就有些不同了,到了二十岁,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到了三十岁,“一龙一猪”已成定局。“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这是造成不同前途的根本原因。……

    供参考。

    2.韩愈 《劝学诗》的意思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释义:既担心书读的不多,又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既担心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又担心学了以后又不继续运用。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

    原文选段: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

    释义:

    既担心书读的不多,又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既担心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又担心学了以后又不继续运用。

    如今四个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而且应该感到荣耀;藩王府里的属官不能缺了人,但也并不是所有知识学问之士都是合适人选。

    扩展资料:

    韩愈 《劝学诗》中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诗意是,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此四点古代学者称为“四美”。

    他告诫读书人:担心书读的不多,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担心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担心学了以后又不继续运用。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与思索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韩愈关于读不读书结果不同的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