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唢呐古诗句(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1.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1] 。江苏高邮人,字鸿渐。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

    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

    2.一杆唢呐吹一生的诗句

    一杆唢呐吹一生的诗句

    关于唢呐,想必来一定年龄的人并不陌生,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农村有婚丧礼祭等等大事发生时,总少不了敲锣打鼓吹唢呐的场面,在洋乐器还没有在中国流行前,这些可都是承担排场声势大梁的主儿。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不买假不买贵!

    广告

    想买翡翠?不如来这里,缅甸源头直供,不买假不买贵!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也是一部电影的片名,吴天明导演用它讲述了两代唢呐人从拜师、学艺、接班到最后没落的故事。唢呐为什么会没落呢?认为唢呐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必然会被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所替代,认为唢呐艺术即便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再丰厚的“遗产”,也逃不脱“优”胜“劣”汰的社会准则。从唢呐艺术存在的现状看,这种观念不无道理。

    我记得北京台有一个叫《传承者》的综艺节目,在节目里,我们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技艺,有抖空竹、泰州石锁,霹雳布袋戏、马头琴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或俗或雅,或博或精。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能被传承下来,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庆幸的事。

    高尔基有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所以把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和传播出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就像我希望《传承者》这样的节目可以再多些一样,我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传播者”。因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真的被后人遗忘,这对于龙的传人和我们这个国家,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文化的侵略之后就是赤裸裸的经济侵略,文化的忘本就是根脉断裂的开始,不用多少年,一代人的时间,就足以动摇一个民族的根基。所以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在于所有人文化意识的形成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正所谓: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唢呐艺术名称叫:平派唢呐。“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过去的鼓吹乐一直是根据地方出处,分别被人们称为:“东、西、南、北、路家什儿”,而平派鼓吹乐其实就是处于这几路中间的位置发扬而出,因此被称为“平派唢呐”,“平”就是中间的意思。

    平派鼓吹乐之所以被称为“平派艺术”另一个原因就是演奏的唢呐是以铜杆唢呐为主,这种铜杆唢呐是由铜皮制作,声音亮丽清脆,极富穿透力。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6厘米左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铜杆唢呐因筒身细短,筒腔窄小,所以演奏难度很大。另外平派唢呐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吹奏出许多模仿秀的声音,例如像模仿狗鸡猫鸭等动物的叫声。

    在平派唢呐吹奏的乐队中,其中使用的笙被艺人们称之为“平笙”,它体现的是一种“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而其它的演奏器具包括吹奏乐类的笛子、管子、闷笛、大号、咔管;弦乐类的如高胡、二胡、中胡、大低胡、板胡、三弦等;打击乐类的如大鼓、堂鼓、扁鼓、班鼓、串鼓、铜鼓等。平派鼓吹乐的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等。现如今,这种鼓吹乐在民间还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市场,它们的每一声都为百姓的喜怒哀乐吹奏出了属于唢呐的独特腔调。

    如今继承平派唢呐艺术的有来自孙家班和丁家班的后人,他们分别是省级传承人孙化洋、国家级传承人丁庆华和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唢呐山东流派九大代表人物唯一健在者刘炳臣老先生,据刘教授说:起初唢呐仅是作为当地贫苦农民的谋生手段,如今那高亢亮丽的曲风更是作为复兴享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邹城的嘹亮号角,让这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越发的充满魅力。

    3.诗句借喇叭和唢呐讽刺什么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朝天子·咏喇叭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锁呐 一作:唢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 王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这首散曲借物抒怀,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是王磐的散曲代表作。

    4.《朝子天·咏喇叭》古诗

    【原诗】: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①朝天子:曲牌名。

    ②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③锁呐:现在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④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咏物以讽人才得以成立。

    ⑤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⑥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

    ⑦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⑧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和。

    ⑨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⑩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⑪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

    【朗读节奏划分】: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写作背景】: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王磐的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写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翻译】:

    喇叭,锁哪,吹出的曲调短小,可是声音很大。宦官们坐的官船来来往往,多得像乱麻,全都倚仗着你来抬高名声身价。士兵听了士兵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哪里去分辨什么是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翻译二】:

    喇叭和唢呐,

    (吹得)曲子虽短,但声音却极为响亮。

    官船来往像乱糟糟的乱麻,

    全都靠你来抬高名誉和地位。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假?

    眼看着有的人倾家荡产,

    有的人元气大伤,

    最后会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唢呐古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