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关于大雁塔的诗句(描写大雁塔的诗句)
1.描写大雁塔的诗句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层悬挂有这些诗会佳作。
《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李治,唐高宗皇帝)
《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上官婉儿)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李适,字子至)
《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章八元,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
《礼慈恩寺题诗》-“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吕大防,北宋进士)
《登慈恩寺雁塔怀汴京》-“四面八方风韵悠,南山秦岭竟深秋。紫微星隐将临顶,黄菊花开未解释。叠叠燕台迷蓟羯,层层雁塔却幽州。汴梁已有兴邦志,为爱东楼难得收”(蔡榷,北宋举进士)
《秋夜登慈恩寺塔》-“河汉西流秋夜长,登临高塔思茫茫。谁将笛怨吹衰柳,况复砧声杂细螀。太液光浮龙塞月,曲江寒带雁门霜。愁来此际知多少,思妇羁人总断肠。”(秦定远,清朝人)
《慈恩寺上雁塔》-“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洪亮吉,清进士)
2.关于大雁塔的唐诗 有高手帮忙吗
唐高宗李治的《谒大慈恩寺》:
“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登到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凤。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3.大雁塔的雁塔文化
“雁塔诗会”曾是大雁塔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诸多诗作。“雁塔诗会”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员的参与和推动。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层悬挂有这些诗会佳作。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传诵千古。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作诗品评(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探花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4.西安市大雁塔
大雁塔即慈恩寺塔,坐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为贮藏高僧玄奘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造,最初是五层,现存为一座七级方塔。
大雁塔几经战火破坏,又屡次修葺,前后层次有过变化,于是出现了三种不
同的看法。
一说,武则天时重修,增高为十层,后经兵火破坏,只存七层,高六十四米。
那么,何时成为七层的?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 )秋,岑参、高适诸人曾
同登大雁塔赋诗,其中岑参有诗云:“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与高适
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说明至迟在天宝十一载,塔高已经是七层了。
一说,武则天长安年间(7OI —7O4 ),曾用青砖改修成方形楼阁式的七层,
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代宗大历年间(766 —779 ),才改建成十层,后经战火
破坏,剩下七层。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唐代诗人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十
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
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仙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章八元是睦州
桐庐(今属浙江)人,代宗大历六年(771 )进士及第,德宗贞元时曾为句容主
簿。又唐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收录章八元的《新安江行》,“间气集序”
曰:“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述者数千,造者二十六人。”这样看
来,章诗作于岑诗之后,似无疑问。大约在大历年间,大雁塔改建成十层,所谓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一说,大雁塔经武则天时期改建后,一直是一座七层塔,所谓大雁塔曾被改
建为十层的说法,乃后人附会臆测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以上两说的主要根据,
或为唐人岑参和章八元的诗句,岑参的“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数字较散,
但比较写实,而章八元的“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都是整数,读来
上口,颇具律感,就如同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其所用
数词应是约数而非实数,不必过于拘泥。
考察北宋宋敏求所撰《长安志》,并未说明武则天时改建大雁塔为几层,而
稍晚的张礼却在《游城南记》中指出,武则天时大雁塔曾重加营建至十层。张礼
游而作记,其考证的广博和可靠性,显然不及宋敏求,也许张礼的依据就是章八
元的诗,则更值得怀疑了。此外,如果说大雁塔由十层减为七层,那么从现存塔
的上下收率来看,若上面再加三层,最高的一层塔身将很小,整座塔的轮廓会形
成一尖锥状体,这与我国古代一般楼阁式砖塔的形象明显不符,与我国古代建筑
追求相对舒展、深远的屋盖相去很远。
5.有关陕西的诗句
一、西安碑林对联
周秦汉唐文武圣地
钟声鼓瑟声闻于天
二、骊山明圣宫对联
临仙神往尘世飞天外
入境情真景满胸怀
三、黄帝陵轩辕廊对联
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
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
四、黄帝陵诚心亭对联
院内千秋柏祥云浮紫阁
亭中诚心人喜气绕朱轩
诚心圣地人文祖
心寄神州儿女情
五、大雁塔楹联
秒法传东土,慈云重荫光被万劫众生
胜地自西来,竹杖四春特开千载梵境
大雁塔底层四个门洞两侧分别有一幅砖雕对联。按照南、西、北、东的方位如下:
宝舟登彼岸
妙道辟法门
西极引法雨
东垂布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