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寻觅觅古诗句(表示寻寻觅觅的古诗)

    1.表示寻寻觅觅的古诗

    《声声慢·寻寻觅觅》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个侬·恨个侬无赖》年代: 宋 作者: 廖莹中恨个侬无赖,卖娇眼、春心偷掷。苍苔花落,先印下一双春迹。

    花不知名,乔才闻气,似月下箜篌,蒋山倾国。半解罗襟,蕙薰微度,镇宿粉、栖香双蝶。

    语态眠情,感多情、轻怜细阅。体问望宋墙高,窥韩路隔。

    寻寻觅觅。又暮雨凝碧。

    花径横烟,红扉映月,尽一刻、千金堪值。卸袜熏笼,藏灯衣桁,任裹臂金斜,搔头玉滑。

    更恨檀郎,恶怜深惜。尽颤袅、周旋倾侧。

    软玉香钩,怪无端、凤珠微脱。多少怕晓听钟,琼钗暗擘。

    《满江红·醉倚江楼》年代: 宋 作者: 戴山隐醉倚江楼,长空外、行云遥驻。甚凄凉孤吹,含商引羽。

    薄夜冷侵沙浦雁,老龙吟彻寒潭雨。蓦凉飚、一阵卷潮来,惊飞去。

    重欲听,知何处。谁为我,胡床据。

    谩寻寻觅觅,凝情如许。旧日山阳空有恨,杏花明月今谁赋。

    恐凭阑、人有爱梅心,空愁伫。

    2.关于寻找的诗句

    “滚滚的红尘,难掩你的笑容;茫茫的雪域,何处寻觅你的影踪……”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走过无雪的冬天,走过多思的雨季。 遥远的风,牵长我荒野中的脚印,唤回我梦中的情思。

    野潇潇,人在风雨里 。 路漫漫,何处有相知?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

    3.李清明古诗50首

    李清明?有这个诗人吗?

    是李清照吧

    李清照

    词:《武陵春》、《醉花阴》、《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

    4.李清照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赏析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

    寻寻觅觅古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