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端午吃粽子很普遍的古诗句(端午节吃粽子的诗句有哪些)

    1.端午节吃粽子的诗句有哪些

    端午节诗句有:1、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

    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

    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2、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3、元代贝琼的《已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4、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5、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2.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3.赞美粽子好吃的诗句

    一、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1、翻译:彩色的缕碧包裹着粽子,白色玉团包裹糯米香味。

    2、出处:元稹《表夏十首》。

    二、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1、翻译:粽子香味清新脱俗,粽叶也很嫩,脍炙人口的鲜鸭也很酥脆呀。

    2、出处: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三、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1、翻译:端午节临近中夏,时间清闲,会让人觉得想念粽子的味道。

    2、出处: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

    1、翻译:糯米放在水里泡,到时就把米中掏,将米、糯米放入粽叶里用苎丝包裹着,放入

    2、出处:清代诗人谢墉《粽子》。

    五、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翻译:四季都有花争相斗艳,但是在端午节却有九种样式争新奇。

    2、出处: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古代关于端午粽子的诗句有哪些

    1.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宋代)-《浣溪沙·端午》

    2.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浣溪沙·端午》

    3.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明代)-《午日观竞渡》

    4.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和端午》

    5.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宋代)-《端午三首》

    5.端午节有吃粽子的风俗朱熹的诗句

    没有朱熹的诗句来描写吃粽子的风俗。或许你要找的是朱熹的《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有提到重阳节。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达。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形容端午吃粽子很普遍的古诗句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