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辞典解释
古隶 gǔ lì ㄍㄨˇ ㄌㄧˋ
秦代至西汉初期通用的隶书,仍未摆脱篆书的形态,与日后盛行的汉隶不同。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隸】:[lì]1.奴隸;奴僕。2.特指奴隸中的一個等級。3.罪人。4.指低賤的人。5.小臣;下臣。6.賤。參見“隸臣”。7.役使。8.指役事。9.差役。10.附屬;隸屬。11.追隨;跟隨。12.漢字字體的一種。即隸書。13.同“
肄”。查閱;考察。14.同“
肄”。研習;研究。15.姓。古有史官隸首。見漢·張衡《西京賦》。[dài]均同“
隶”。
* 古隸的读音是:gǔ lì,古隸的意思:古隶 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桥梁。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