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名 jìmíng
[father] 指幼童认他人为义父母或僧尼的俗家弟子以求长寿之举
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称为「寄名」。
《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
也称为「寄籍」。
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
《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英语 adopted name, to take a name (of one's adoptive family)
不要把你个人的电子邮件信箱或邮寄名单,每下降网站,要求它。
不要忘记从香港给我寄名信片。
到了明代,京师投寄名刺之风尤盛,朝官往来不问相识与否,都是望门投刺,还有不下马或不登门而令人送名帖者。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原来朱由检年幼时体弱多病,母亲李氏便将他寄名于碧云寺高僧慧能门下,做一名化外挂名弟子,希望他能有佛祖呵护,平安成长。
目前,“寄名信片”这种复古交友方式,正在成都一群白领中流行,每天都有他们中的成员给不同国家的陌生人寄出明信片。
陈荣启说哪怕是寄名呢,她必须得拜门儿。
长命锁,又叫“百宝锁”“寄名锁”。
我给那些想念杭州的朋友寄名信片,上面盖着带“杭州”的邮戳,我希望借此缓解他们的想念。
30年前,人们还叫它魔鬼党,如今,它寄名“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