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géwù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correct]∶纠正人的行为
穷究事物的道理。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宋.苏轼〈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文武宪邦。」
纠正人的行为。
《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唐.刘禹锡〈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英语 to study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esp. in neo-Confucian rational learning 理學|理学[li3 xue2], word for Western natural sciences during late Qing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吴兢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格物者,窮理之謂也。欲窮理,直須思始得。思之有悟處始可。不然所學者恐有限也。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格竹实践注定要失败是由朱子格物论中知识论的方法取向与止于至善的道德目的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的,典型地暴露了朱子格物论的科学主义倾向导致的道德实践论困境,这也表明科学主义路线不可能使人类的精神获得自由和超越,不可能彻底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问题,特别是终极意义问题。
朱子的格物观最为精义,主要是通过格物,把人心已知之理推广到未知领域,达到宇宙界与人生界豁然贯通的理想境界。
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所定课目有:语文学、象数学、格物学、致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