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 tōngjiǎ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同音字或近音字相互通用或假借。古书常用通假字,可包括三种:一、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二、双声通假。如借果为敢。三、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
英语 phonetic loan character, using one character interchangeably for phonetically related characters
俺从不写错字,但俺写通假字。
中山王铜器铭文中有大量同源词、谐声词、通假字和方言词,是研究上古音有价值的材料。
使用最普通假缝是不间断的均匀针迹.
作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异文,主要是指通假字和异体字。
前后呼应,通假字运用得当,新颖。
二字通假,其后人“远本胡公,近取毋邑。
话音未落,便继续看自己手中的书,刚巧有个生僻的通假字忘了怎么念,转头看向同桌蓝兰:“蓝兰,你看这个字念什么?”。
曹睿又写作曹叡,睿和叡通假了,方便打字范立就写曹睿了。
西贝二字合在一起就是个贾字,贾通假,人们对假货或冒牌货很痛恶,所以称之为西贝货,也就是假货的意思。
蒋大勇忙不迭的握着王中平的手说了一大通假大空的废话,无非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你王中平放手去干,身后有他们在后面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