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昭宋聋的意思 郑昭宋聋的读音和出处

    • zhèng
    • zhāo
    • sòng
    • lóng
    成语名称:
    郑昭宋聋
    成语拼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成语解释: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杜预注:“昭,明也。聋,闇也。”后以“郑昭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成语例句:
    郑昭宋聋,一以免患,一以召祸。况各国竞骛于聪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将以求免,不亦难乎?★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鄭炤宋聾
    英文翻译:
    Zheng Zhaosong deaf
    成语故事:
    郑昭宋聋的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郑昭宋聋”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四字成语 联合式成语 左传的成语 晋朝成语 Z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聘于 公子 冯聘 郑昭宋聋 必死 而行 宋人
    更多含义:
    “郑昭宋聋”出自《左传》,以郑国明察、宋国昏聩对比,强调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差异,结构为并列式,侧重不同立场的反应。类似成语如“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以行动与目标相反表达事与愿违,结构为并列但含转折。“东施效颦”出自《庄子》,主谓结构,讽刺拙劣模仿,侧重行为本身的可笑。“叶公好龙”出自《新序》,主谓宾结构,揭示表面喜爱实则畏惧的虚伪。“郑昭宋聋”与其他成语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国名对比客观现象,不带明显褒贬,而后者多以具体行为作喻,含讽刺或批评意味,且结构上更强调因果关系或行为结果。此外,“郑昭宋聋”多用于描述立场差异,其他成语多用于批评错误行为或揭示本质矛盾。

    “郑昭宋聋”的单字解释

    】: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后为韩所灭。
    】:1.明显;显著:昭彰。昭著。2.表明;显示:以昭信守。3.姓。
    】: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286)。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为齐所灭。2.朝代名。1.南朝之一(420—479)。刘裕灭东晋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国号宋,史称刘宋。为南齐所灭。2.(960—1279)赵匡胤灭五代后周建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史称北宋。1127年4月为金所灭。5月赵构重建政权,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所灭。北宋、南宋合称两宋。3.响度单位。一毫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旧写作𠳼。
    】: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郑昭宋聋”的相关成语

    “郑昭宋聋”的关联成语

    * 郑昭宋聋的意思 郑昭宋聋的成语解释 郑昭宋聋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