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的成语 (786个)

    141

    斗粟尺布

    成语拼音:
    dǒu sù chǐ bù
    成语解释: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成语出处:
    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兼容。”
    142

    掉三寸舌

    成语拼音:
    diào sān cùn shé
    成语解释: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成语出处: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143

    盗嫂受金

    成语拼音:
    dào sǎo shòu jīn
    成语解释: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成语出处:
    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144

    顿首再拜

    成语拼音:
    dùn shǒu zài bài
    成语解释: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成语出处:
    ·仲尼弟子列传》:“勾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145

    帝王将相

    成语拼音:
    dì wáng jiòn xiàng
    成语解释:
    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成语出处: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46

    洞心骇耳

    成语拼音:
    dòng xīn hài ěr
    成语解释:
    形容使人震惊。
    成语出处:
    ·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147

    短小精悍

    成语拼音:
    duǎn xiǎo jīng hàn
    成语解释:
    精悍:精明勇猛。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比喻文章等精炼简短而有力。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148

    妒贤嫉能

    成语拼音:
    dù xián jí néng
    成语解释:
    忌恨品德、才能比自己好的人。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149

    砥行立名

    成语拼音:
    dǐ xíng lì míng
    成语解释: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
    成语出处:
    ·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150

    倒行逆施

    成语拼音:
    dào xíng nì shī
    成语解释:
    倒、逆:反常;行、施:做事。违反常规;违背情理的行为一般指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时代进步方向的行为。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151

    恫疑虚喝

    成语拼音:
    dòng yí xū hè
    成语解释: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
    152

    得意洋洋

    成语拼音:
    dé yì yáng yáng
    成语解释: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153

    定于一尊

    成语拼音:
    dìng yú yī zūn
    成语解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成语出处:
    ·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154

    啖以重利

    成语拼音:
    dàn yǐ zhòng lì
    成语解释:
    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成语出处:
    ·高祖纪》:“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155

    鼎足而居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jū
    成语解释: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156

    鼎足而立

    成语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成语解释: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157

    倒置干戈

    成语拼音:
    dào zhì gān gē
    成语解释: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158

    鼎足三分

    成语拼音:
    dǐng zú sān fēn
    成语解释: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成语出处: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159

    饿虎之蹊

    成语拼音:
    è hǔ zhī xī
    成语解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成语出处:
    ·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160

    耳食之言

    成语拼音:
    ěr shí zhī yán
    成语解释: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史记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