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不一一的成语 (563个)

    341

    安于磐石

    成语拼音:
    ān yú pán shí
    成语解释:
    安:安稳;磐石:巨石。像磐石样安然动。形容非常稳固
    成语出处:
    战国 赵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342

    安于盘石

    成语拼音:
    ān yú pán shí
    成语解释:
    象盘石样安然动。形容安定稳固。
    成语出处: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343

    安之若素

    成语拼音:
    ān zhī ruò sù
    成语解释: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样;毫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问;听之任之。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344

    保残守缺

    成语拼音:
    bǎo cán shǒu quē
    成语解释: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家之言。后常
    成语出处:
    《汉书 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345

    伏水土

    成语拼音:
    bù fú shuǐ tǔ
    成语解释:
    水土:指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成语出处: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谙山川、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346

    半路出家

    成语拼音:
    bàn lù chū jiā
    成语解释:
    半路:路途走到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是本行出身。
    成语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般。”
    347

    比目连枝

    成语拼音:
    bǐ mù lián zhī
    成语解释:
    比目:比目鱼,传说仅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起的树枝。比喻形影离的情侣和朋友
    成语出处:
    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348

    搏牛之虻

    成语拼音:
    bó niú zhī méng
    成语解释: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样去灭掉秦国,而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在小。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可以破虮虱。”
    349

    白首

    成语拼音:
    bái shǒu bù yú
    成语解释: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变。形容人生忠诚、坚定。
    成语出处: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渝。
    350

    兵无常势

    成语拼音:
    bīng wú cháng shì
    成语解释:
    兵:战争;常:常规、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成语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51

    兵无常形

    成语拼音:
    bīng wú cháng xíng
    成语解释:
    用兵无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
    成语出处:
    《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三国 魏 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352

    百爪挠心

    成语拼音:
    bǎi zhǎo náo xīn
    成语解释:
    像有百只脚爪在抓心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
    成语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353

    伯仲之间

    成语拼音:
    bó zhòng zhī jiān
    成语解释: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们样。比喻相上下。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354

    超尘拔俗

    成语拼音:
    chāo chén bá sú
    成语解释:
    尘、俗:佛教称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已超出人世。后指超出般人之上;同凡俗。
    成语出处:
    宋 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盖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远虽其逮,犹足以超世拔俗矣。”
    355

    参差错落

    成语拼音:
    cēn cī cuò luò
    成语解释: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起。
    成语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那七个铃便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
    356

    惩羹吹虀

    成语拼音:
    chéng gēng chuī jī
    成语解释:
    羹:浓汤;虀:通“齑”,咸菜。被热羹烫过的人,吃凉菜也要吹吹。比喻鉴于以往的教训,遇事过分小心,该做的敢做或举措失当
    成语出处: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而瑰玮特绝之徒,益惩羹吹虀,羞与哙伍。”
    357

    鹑居鷇食

    成语拼音:
    chún jū kòu shí
    成语解释:
    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挑拣食物。如鹌鹑样居无定所,象幼雏样饥择食。比喻生活俭朴,求享受。
    成语出处:
    《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358

    层峦叠嶂

    成语拼音:
    céng luán dié zhàng
    成语解释:
    峦:山峰;嶂:高耸、险峻像屏障样的山峰。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断。也作“层岩叠峰”、“重峦叠幛”。
    成语出处:
    宋 陆九渊《与王谦仲书》:“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
    359

    寸木岑楼

    成语拼音:
    cùn mù cén lóu
    成语解释:
    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同就比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360

    草木俱朽

    成语拼音:
    cǎo mù jù xiǔ
    成语解释:
    象草木样死去,世人并知道。借喻人生毫无建树。
    成语出处:
    《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 关于不一一的成语 形容不一一的成语 描述不一一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