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不事事的成语 (787个)

    241

    望尘僄声

    成语拼音:
    wàng chén bù shēng
    成语解释: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情的虚实真伪。
    成语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242

    枉道

    成语拼音:
    wǎng dào shì rén
    成语解释:
    枉:违背;道:正道;:侍奉。原指按正道奉国君。后泛指择手段取悦于人。
    成语出处: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人,焉往而三黜?枉道而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43

    无恶

    成语拼音:
    wú è bù zuò
    成语解释:
    恶:坏。没有哪样坏干的。指干尽了坏
    成语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作。”
    244

    无平

    成语拼音:
    wú píng bù pō
    成语解释:
    谓凡没有始终平直而遇险阻的。
    成语出处:
    《周易·泰》:“九三,无平颇,无往复。”
    245

    无所

    成语拼音:
    wú suǒ bù zhì
    成语解释:
    至:到。指没有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都做绝了。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至矣。”
    246

    无所

    成语拼音:
    wú suǒ shì shì
    成语解释:
    无:没有;:从某种情。闲着什么干。
    成语出处:
    明 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
    247

    勿谓言之

    成语拼音: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成语解释:
    要说先没有说过,表示前已讲明白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预也。”
    248

    畏影避迹

    成语拼音:
    wèi yǐng bì jì
    成语解释:
    比喻庸人自扰,理。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离身。”
    249

    畏影恶迹

    成语拼音:
    wèi yǐng è jì
    成语解释:
    比喻为人愚蠢,理。
    成语出处: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离身。”
    25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成语拼音: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
    成语解释:
    勿:要;为:做。要以为是微小的坏就可以做,要以为是大的好去做
    成语出处:
    《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51

    无知妄作

    成语拼音:
    wú zhī wàng zuò
    成语解释:
    缺乏知识、理而胡为。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八》:“奚取于三家之堂。”宋·朱熹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以取谮窃之罪。”
    252

    干正

    成语拼音:
    xié bù gān zhèng
    成语解释:
    邪恶的压倒正派刚正的物。
    成语出处:
    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干正,若使咒臣,必能行。”
    253

    压正

    成语拼音:
    xié bù yā zhèng
    成语解释:
    正当的、正派的压倒正当的、正派的物。
    成语出处: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
    254

    秀才造反,三年

    成语拼音: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成语解释: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难以成功。形容知识分子软弱无力,摇摆定,做成大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可以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255

    醒聩震聋

    成语拼音:
    xǐng kuì zhèn lóng
    成语解释:
    犹言振聋发聩。使昏昧糊涂、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成语出处:
    陶曾佐《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台中,一奋萃此醒聩震聋之盘涡里。”
    256

    朽木可雕

    成语拼音:
    xiǔ mù bù kě diāo
    成语解释: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可造就或物和局势败坏而可救药。亦作“朽木难彫”。亦作“朽木雕”。
    成语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朽木可雕也,粪土之墙,可圬也。”
    257

    行若无

    成语拼音:
    xíng ruò wú shì
    成语解释: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听之任之;满在乎。若:好像。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
    258

    行所无

    成语拼音:
    xíng suǒ wú shì
    成语解释:
    行:行动。行动上好像没有情发生似的。形容临危惧,态度镇定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我怕!他要告,先拿他们办了再说……’万太尊说罢,行所无。”
    259

    习焉

    成语拼音:
    xī yān bù chá
    成语解释:
    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物,反而觉察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行之而著焉,习矣而察焉,终身由之而知其道者,众也。”
    260

    习焉

    成语拼音:
    xī yān bù jué
    成语解释:
    习:习惯;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于是”的意思。指习惯于某种物而觉察到其中的问题
    成语出处:
    清·沈德潜《学诗晬语》下卷:“改漫为熳,知起于何时?焉乌成马,习焉觉,殊可怪也。”
    * 关于不事事的成语 形容不事事的成语 描述不事事的成语。

热门推荐